一个举重运动员最好的时光

2016-08-21 20:44:57
6.8.D
0人评论

前言 本届奥运会到现在为止,中国夺得金牌最多的项目是举重。但这个项目既无高观赏性也无高颜值选手,注定成为一个冷暖自知的项目。

举重中脚抽筋 :“我对不起祖国”

北京时间8月11日凌晨,90后湘西妹子向艳梅刚结束她的69KG级决赛。

她低声向教练抱怨着身上的伤痛,“我现在蹲还蹲不下呢……”教练周继红摸着她的背轻声说着:“拼下了就好,拼下了就好!”脸上的淤青也让她的金牌显得成色十足。

比赛抓举第三把时,上举失败,杠铃砸在向艳梅的脑后,又压着头部滚过头顶落地,脸磕到了膝盖上。现场一片惊呼。她缓了一下,顺利完成挺举,拿下本届奥运会举重项目的第四块金牌。这也是向艳梅的第一枚奥运金牌。

赛后向艳梅对记者说:“当时有点晕,旁边有星星的感觉,现在才感觉到疼了。”做客直播间时,她告诉主持人,第一次失误后,她要求降重量,但裁判不让。主持人问为什么不让降,向艳梅说自己也不明白,别人可以降,但她不行。

里约奥运会艳梅惊险夺金

在这种情况下夺冠,已是最大的运气。同为湘籍运动员,侯志慧和谌利军就不如向艳梅,以及同样夺金的龙清泉幸运。

侯志慧本已入选奥运名单,却因为7月初在训练中一次意外扭伤,加之泰国选手塔娜桑从53公斤级降到48公斤级,被中国举重队临时撤下,换成75公斤级选手孟苏平。官方理由是“让侯志慧带伤参赛,我们做不出来”。

侯志慧当即崩溃,哭了一中午后,继续练习。

虽然没办法参加奥运会,但是她想通过这种方式给师兄姐们加油,不过训练时心情更难受,因为他们都有目标,而她的目标瞬间就没了。她才19岁,未来怎样,没任何人知道。

谌利军则在男子62kg级举重决赛中意外抽筋,遗憾弃赛。他是哭着接受采访的:“对不起教练,对不起领导,对不起祖国,我辜负了大家!这种情况从来没遇到过,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谌利军本该是稳拿金牌的选手


因吃饭后超重0.05公斤,失去金牌

1984年,举重运动员赵培顺如愿随国家队来到洛杉矶,他实力比队友曾国强更强,不过为了达到奥运会“体重低于52公斤”的标准,他要比曾国强多减1-2公斤。比赛当天,两人称重,曾国强问到:“你够了没?”“够了,还轻一点呢”。赵培顺51.8公斤,比曾国强还少了0.2公斤。

两人走回宿舍,经过食堂。也许是对自己体重已经很放心,也许是因为肚子有点饿,赵培顺突然提出“我们去喝点东西吧”。

曾国强摇摇头说:“我体重刚刚够,不敢再吃了,我要回去休息一下”。于是两人在饭堂门前分手,曾国强回奥运村午休,赵培顺去了饭堂。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曾国强获得中国第一枚奥运金牌

多年以后,赵培顺一直觉得,那是他人生中最糟糕的一个决定。赛前组委会正式称重,赵培顺比曾国强重0.05公斤。本来两人在比赛中以235公斤的总成绩并列第一,但因为这0.05公斤的差别,赵培顺屈居第二,从此被尘封在历史。

举重工厂里的孩子 练到承受极限

曾国强成为中国第一个奥运举重金牌得主,同乡陈镜开创造中国第一个世界纪录,他们家乡东莞小城镇石龙成为“中国举重之乡”。

2006年,石龙修建了国内首座举重博物馆,馆内展示着石龙举重的群英谱。周恩来接见陈镜开、萨马兰奇与陈镜开的合照,陈镜开、陈满林、叶浩波先后16次打破世界纪录的历史照,曾国强、陈伟强、赖润明在奥运会上获奖的照片……

沿着博物馆旁边的僻静小径,走进一栋不起眼的红色小楼,那就是“石龙体校”,也是石龙举重队的训练基地。

举重之乡石龙

2014年,有50多名小队员在此训练,早上5:50被铃声叫醒,简短热身后开始跑步,随后是约1小时的举重训练。扎好腰带,双手擦满防滑粉,双脚微微叉开站稳,双手抓起80公斤的杠铃,调整好呼吸,发力将杠铃举过头顶,随后放下。

这是完整的抓举动作,他们每天要重复几十次。

晨训结束,所有运动员的衣衫都被汗水湿透。下午3点到5点是日常训练时间,举重馆内杠铃“哐当哐当”砸地板的闷声此起彼伏。队员们各自在一块不到2平方米的地面上重复抓举动作。随着训练的加深,杠铃的重量也不断增加,直到身体达到承受极限。

小男孩吴浩章4年前被父母送到石龙体校,没来多久双手起水泡,疼得连杠铃都抓不住。吴浩章曾对记者说,刚练的时候每天都累得吃不下饭,回到宿舍倒头就睡,自己还偷偷哭过。“不过父母坚持要我练,加上教练经常开导我,就这样一直坚持下来了。”

在这里举重的孩子,大多来自穷苦人家,找一个机会出人头地,似乎是家长唯一能想到的门路。但培养一个优秀的举重运动员需要10年左右,孩子们很可能经受不住煎熬,当了逃兵。

石龙体校的教练何星亮说:“练举重是苦力活,而且过程十分枯燥,没有坚强的意志很难坚持下来。”

石龙体校的学员在训练

全校50多名学生,几乎没有当地人,东莞也只有一人。石龙体校只能到内地去“买”苗子,给他们提供免费的训练、吃住以及文化教育。尽管如此,常被孩子父母拒绝。

每年教练跑遍广西、湖南等省份,仅能收集到不足10人的名单,从中挑选到的好苗子可谓凤毛麟角。而体育产业逐渐转型成市场化运作,讲究“出成绩有影响”。

这些年从石龙体校走出的运动员,不说登上世界舞台,能在省队、八一队等专业队留下来的都不多。曾有一批13人的小队员同时进入石龙体校,但不到半年就走了一大半。成为冠军的过程如大浪淘沙。

为了祖国,按上级要求让出金牌

前女子举重冠军陈小敏曾回忆,为了取得全国比赛的第一枚金牌,她三天三夜不吃不喝减体重。要减掉多余的水分,晚上必须在温度高达90℃的蒸气房里进行桑拿浴。

北京的气候异常干燥,连续几天的禁水使嘴唇都干裂了,唾液也变成了粉状的白沫,喉咙像火烧般难受,经常半夜被渴醒,只能到卫生间打点自来水漱漱口。

到了最后一天,陈小敏的体重还超出0.5公斤,只有忍住口干舌燥的痛苦再进行桑拿浴。难熬的高温使人头晕目眩,最后连坐起来的力气也没有了,于是躺在蒸汽房的木板上,任身体的汗水慢慢流淌。坚持到体重为54.2公斤,她才在队友的搀扶下慢慢走回宾馆休息,等待一晚过后,把最后的0.2公斤体重消耗掉,才能取得参赛资格。

悉尼奥运会冠军陈小敏

在中国女子举重项目中,还有过策略性地放弃冠军的“国策”。

因为中国是开展女子举重项目较早的国家,为了使该项目早日成为奥运正式比赛项目,中国举重协会从1993年开始“让金牌”。实施办法是在9个级别中,中国队放弃3个级别的金牌,目的是提高全世界女子举重队伍的积极性,起到推动女子举重早日加入奥运会大家庭的重要作用。

在1996年的世界举重锦标赛中,陈小敏被安排作为牺牲个人金牌的队员,组织上只允许她打破一项抓举世界纪录和取得抓举、总成绩金牌,而让出挺举金牌。在陈小敏打破抓举世界纪录后,为了把挺举金牌让给对手,她需要和教练周密地计算如何安排重量。

为中国奥运事业作出牺牲的,并不止陈小敏一个,他们错过创造辉煌的机会,就可能再也没有出头的机会。

举重冠军退役后因贫困疾病而死

成为冠军并不是举重运动员的归宿,反而可能是另一段悲惨人生的开端。

体操和举重两个项目,虽然以团体形式参加奥运会,但运动员在成长训练的过程中,基本都是自费。相比之下,他们退役后的奖金十分微薄。

很多人曾被2003年刊登在《南方周末》上的一篇“举重冠军之死”震撼过,在这篇报道里,记者李海鹏记录了亚运会冠军才力毫无尊严的死亡过程。

作为“亚洲第一力士”,才力收入最多也就是亚运会获得的2万元奖金。大级别运动员的长期训练会有后遗症,才力身体劳损非常厉害,并患有呼吸睡眠暂停综合症,退役之后变成了一个整天昏昏欲睡的胖子。

按照当时辽宁体院的制度,他被分配到沈阳市公安局当警察,公安局长想亲自见见这位亚运冠军,结果聊了两分钟才力就睡着了。他没办法做警察。

才力无力谋生,最后死于贫困与疾病,去世时年仅33岁,桌子上是一碗没吃完的白菜汤和半瓶虾酱。

陈小敏身上留下的举重后遗症是三节脊椎骨坏死,站立不能超过10分钟,不然会身体发麻。但陈小敏比才力幸运太多。

退役之后,她在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担任团委书记,随后有经营头脑的陈小敏借机买房炒股,转行从商,现在移居澳大利亚,成了一家移民投资公司的合伙人。2016年,整容后的陈小敏晋级第十届中国胸模大赛10强,以另一种身份回到媒体视野。

如今的陈小敏,是成功商人

女子举重运动员黄艳兰,在退役后多次求职无门,与丈夫开了一家烧卤店。她自认为这是最好的生计。

2001年,备战第九届全运会时,黄燕兰在训练中不幸受伤,被鉴定为九级伤残。缺席了九运会,黄燕兰又坚持带伤训练了4年,但一直没有起色。队医对她说:“绝对不能再练了。再练,不仅出不了成绩,很可能半身不遂。”黄燕兰说,她只要同一个姿势保持时间长一点,腰就会很痛很胀。

2005年,时年23岁的黄燕兰拿着队里发给她的4万元退役金,离开了奋战2000多个日夜的举重队。当时,她是举重队第一批买断工龄自谋出路的退役运动员之一。

黄燕兰“拿残疾证退役开食店,靠国家养不现实”的励志形象曾感动国人

另一名举重运动员邹春兰则在2006年爆出举国震惊的大新闻:她在公共浴室为人搓背,每月收入500块。

邹春兰在运动生涯中共获9块金牌,但退役之后,一直经济窘困。她只读到小学三年级,除了体力活,几乎不会做别的。

1987年进入吉林省第一体工队时,邹春兰刚满16岁,从那天起,她就开始服用“大力补”,每天1粒,直到1993年退役,达6年之久。“只有到比赛前半个月,才停止服用,并打‘掩盖剂’。”

正因如此,她的身体出现了很多男性体征。澡堂能雇佣自己,她觉得非常满足。

8月11日,男子77公斤级选手吕小军,众目睽睽之下被裁判误判掉一块金牌,却也说很满足。

他的满足大概是:来路不堪说,前途又迷茫,但此刻能站在赛场上,已经是一个举重运动员最好的时光。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有马体育(youmatiyu) ,网易人间已获授权,转载请联系原公号。
关于“人间”(the Livings)非虚构写作平台的写作计划、题目设想、合作意向、费用协商等等,请致信:thelivings@163.com
题图:网络图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