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小民 | 那些还在用按键手机的人们:我很珍惜我的手机

2016-12-10 15:16:50
6.12.D
0人评论

《大国小民》第522

“人间-大国小民”栏目,每周日至周四晚准时更新。

文章转载公号“大狗之家”(ID: dagou-home),网易人间已获授权转载。

海归爸爸和他的手机

“不要打电话找我,发e-mail快得多。”谭强说。

有时候,他忘了把手机丢在了哪儿,别人发给他的留言,两三天后才会被发现,而发给他的e-mail,通常两三分钟后就能收到回复。

谭强今年39岁,十年前留学美国,博士毕业后在美国一所著名大学从事科研工作,每天往返于实验室、家和孩子的学校之间,行动路线一成不变,作息时间基本固定,交际圈子来来回回也就那几个人。

他现在使用的这部直板按键手机是五六年前买的,25美元,很便宜,这是谭强选择它的主要原因。虽然身边的同事人手一部触屏手机,但他觉得自己没必要换,因为本来就很少用。

对他来说,手机的功能非常单一,“除了通话,就是充电”。

通话的机会其实也很少,两三天打一次电话,主要是和妻子协调下午谁去接孩子。手机通讯录上的联系人,除了妻子,就是孩子的老师、孩子的医生。

如果说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那就是这部手机没法上网。平时,谭强的包里总是揣着三台设备,除了手机,还有iPod Touch、MiFi(便携式宽带无线装置)。后两者搭配使用,移动上网,网速只有一百多K每秒,不过出门在外查查地图什么的也够用了。

“不是一般的麻烦,可也不是一般的便宜。每个月电话五六块,上网一两块,如果用智能手机的话,得好几十块钱。”谭强说。

他愿意花上千元送孩子去骑马夏令营,花四五百元买零件自制四轴飞行器,花几十元和孩子一起用3D打印完成学校手工,但没必要花的钱,一分也不会浪费。


谭强和他的手机

十多年前,谭强买了他的第一部手机,一款蓝牙翻盖手机。那时候,蓝牙还是新鲜玩意儿。他兴冲冲地用蓝牙将手机与Palm PDA互连,用手写笔给朋友写下一条条很长的短信。

“现在我完全能理解那些收到短信的人的苦恼了:‘日,好长的短信,让我拿这小手机怎么回?’”谭强说。

那时,他还在国内读书,住在一间狭小老旧的宿舍里,生活清贫,但对各种高科技玩意儿兴趣浓厚。

2003年的一天,他在网上看了微软发布的一段多点触控技术的演示视频,演示者用手指在屏幕上点击、滑动,完成照片的缩放、移动、旋转等操作。他惊叹不已,兴奋地在朋友中间四处转发。他相信,这种看来有些科幻的人机交互方式,肯定会在不远的将来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2004年,出国留学前,谭强在机场用他的蓝牙手机发了最后几条短信,然后永久关机,再也没打开过。

转眼十年过去了。今年年初,谭强准备回国工作,带着妻子和孩子。

回国工作,一个小小的麻烦是互联网搜索。

谭强不太喜欢谷歌,很少使用它的产品,很多网络服务,他都是用Amazon云上自己的服务器实现的。但搞科研需要查阅大量资料,终究离不开谷歌的搜索引擎。国内无法登录谷歌,他准备在自己的服务器上做个VPN。

回国后,他决定换一部智能手机,因为“拿三个设备上网实在太麻烦”,而且,国内学校的老师都是用微信与家长联系,原先那部手机无法胜任。

他的目标是国产手机,理由很朴素:在国外,同事时不时会拿中国的“山寨货”同他开开玩笑,这让他觉得,有必要支持一下那些“认真做事的民族企业”。

女孩晶晶和她的手机

“不划算,每个月要120多块钱。”晶晶的母亲说。她的手机、晶晶的手机和家里的固定电话是捆绑在一起缴费的,每月最低消费50元,但每次总会超出一倍多。

晶晶的母亲用的是一部普通的按键手机,办理电信业务时送的,除了打电话、发短信,没什么其它功能。

这部手机已经用了六七年,没打算换,一是因为平时不常用,二是因为晶晶的老师发送家庭作业和学校通知,都是发到这部与号码捆绑的手机上。


晶晶的手机(右)和妈妈的手机


晶晶今年小学六年级,学校允许高年级学生携带手机,但要求在校内必须保持关机。

晶晶用的是几年前电信搞促销活动时送的一部白色按键手机,后盖已经摔裂,用透明胶带粘了起来。

她还在手机背面贴了一排排钻石形状的装饰物,有些已经剥落,被她用胶带重新粘了回去。

打开手机,壁纸是一张粉红色的卡通图片,上面写着一行字:“好好爱自己,莫让烦恼靠近你。”

晶晶使用手机的频率比母亲高得多,每天放学后,她至少要打三四个电话,打给同学,问问作业,聊聊学校的事儿,约着一起出去玩。晶晶说,她的很多同学用的都是触屏手机,“有些是iPhone,有些屏幕特别大,能听歌,还能玩游戏。我这个手机太无聊了,只能上上网。”

家里没有电脑,她只能通过手机上网,查资料、聊QQ、看小说,每月的费用大约二十多元。这部手机没有SD卡,不能保存文件,所以也没法下载她喜欢的EXO的歌曲,或是秋夜雨寒的小说。


晶晶的手机后壳已经摔裂,用透明胶带贴着


晶晶的父母准备等女儿上初中后,给她买一台电脑,方便她上网,再给她换一部触屏手机。夫妻俩是这座城市的外来客,经济并不宽裕,家庭月收入五六千元。

平时,母亲对晶晶管得比较严,两人经常因此拌嘴。正值青春期的晶晶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她觉得,有些事情没必要告诉大人。

吃完晚饭,晶晶回到自己的房间,把房门反锁起来。母亲说,她经常这样,也不知道是在里面学习,还是在玩手机。

打工老张和他的手机

老张从手机里拉出一根长长的天线,调了半天,手机上的电视画面依旧模糊,没有声音。老张说,可能是信号不好。

今年春节,老张花两三百块钱买了这部不知名的手机,换掉了服役七年的另一部杂牌手机。新手机虽然有触屏,但效果很差,除了滑动解锁外,老张还是习惯按键操作。


老张和他生产的路牙石

老张今年52岁,来自江苏北部的农村,在这座城市打工七年,干的都是些体力活。现在的这份工作是生产路牙石,水泥拌料、模具浇灌、搬运堆放,全靠人力。他每天要生产一百多块路牙石,二十多吨,月薪不足两千。

老张对这部新手机很当心,把它装在手机套里,外面用一根橡皮筋扎了起来,干活时把它放在宿舍里。

手机的壁纸是老张九个月大的外孙的照片,手机里还存着一二十张外孙的艺术照,都是女儿用彩信发给他的,老张没事就会翻出来看看。

休息时,老张喜欢一边喝酒,一边用手机听苏北大鼓,《打蛮船》、《无艳春秋》、《五梅七枪反唐传》……也是女儿帮他下载后拷到手机上的。


老张的手机


老张每星期都会往老家打两三次电话,问问家里的情况。这些年,在外打工的他是全家的经济支柱。家里还有七亩地,妻子一个人打理。

妻子身体不好,所以,每年六月的农忙时节,老张都会请假回家,收割麦子,找地方晒,帮妻子把农活料理好后,再回城继续打工。

老张还有个儿子,在长沙读书,今年大二。每个月,他都会给儿子打几次电话,问问他的学习情况,虽然儿子说的很多事,他并不理解。


老张的住处


老张很少花钱,唯一的嗜好是抽烟喝酒,八块钱一包烟,十块钱一斤酒,算下来,平均每月能攒一千多块钱。

省下来的这些钱,主要花在了儿子的教育费用上。今年4月,他刚给儿子寄去两千块钱。大学的学费每年八千,儿子的生活费每月一千左右。

去年暑假,老张的儿子来到这座城市,在一家电子厂打了一个半月的短工,挣了将近六千块钱。孩子能赚钱了,提起这事儿,老张很自豪。

点击阅读全部文章:大国小民,写老百姓自己的事

投稿给“人间-非虚构”写作平台“大国小民”栏目,可致信:thelivings@163.com,稿件一经刊用,将根据文章质量,提供千字500元-1000元的稿酬。

其它合作、建议、故事线索,欢迎于微信后台(或邮件)联系我们。 


查看大图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