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基地心灵史

2016-12-27 15:59:53
6.12.D
0人评论

前言 中国的高校里一直流传着许多关于“考研基地”的传说。 其中位于山东的曲阜师范大学、烟台大学、聊城大学、青岛农业大学,被戏称为“全国四大考研基地”。 2004年,《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篇名为《探访一所特别能考研的大学》的报导,称“一个60人的班级,56人通过复试,54人被录取”。曲阜师范大学自此声名远播。 2014年,央视播出了一则名为《2014考研:高“考研率”如何练就?》的报导,直击曲阜师范大学和信阳师范大学两所上榜率高达60%的考研名校。这些报导描写了一个个“为了考研疯魔的地方”——在那里,考研就是人生的第二次高考,他们为211头破血流,为985流泪心碎。

该不该抵制该校“高分低能”的“毕业生”?

下午五点,天渐渐黑了下来。

北方小城里的雾霾一来就是半个月,白天和黑夜的差别也变得模糊起来。

“一会儿去吃什么呀?”媛媛抬头,说话的是舍友小颖。媛媛还想再多学一会儿,“怎么这么快就天黑了,我还有好多没看呢。”

教室里的同学都走的差不多了,只剩下一桌桌和人差不多高的书本。这是学院专门给大四学生开辟的考研教室。平日里,几十个考研的同学把这间顶楼的大教室坐得满满当当。

北方的冬天虽然有暖气,但大家很少把门窗打开。这么多人挤在一个教室里,难免被烘烤出一些挥散不去的气味,不过待久了也就闻不出来了。

坐在门口的媛媛像是守护着同学们身体和心灵的出口。每当有同学进出,总会抓着媛媛聊几句。门一开,一丝清冽的风吹进来,又有人陪自己说上几句话,媛媛也觉得放松多了。虽然她总是时不时念叨着,“你们不要老是找我聊天,耽误我学习呐。”

媛媛随手拿起一本考研词汇,跟着小颖走出了教室,楼道里还有几个同学在背政治资料。

只剩两三个月就要考研了,现在正是冲刺阶段。同屋的小颖每天早晨七点起床后就开始读英语,而隔壁宿舍还有几个同学是早上六点起来的,周围同学的用功多少让媛媛感到有些压力。

如今已经研究生毕业的媛媛本科就读于一所全国闻名的二本学校。高考填志愿的时候,班主任就是听闻这里的好学风,建议媛媛报考。

国内多家知名媒体都曾报道过这所学校超群的“考研实力”,并将其称为“考研基地”。“大学四年只为考研,大一就开始准备考研”的传说在全国散布开来之后,曾有不少专家学者撰文,呼吁高校和用人单位抵制该校“高分低能”的“毕业生”。

“绝对没有从大一就开始备考这回事”,面对外界的解读,媛媛觉得不可思议,“大一专业课刚学,都不知道要考啥,怎么可能去准备考研呢?”

和大部分本科生一样,媛媛是大三下学期才开始真正准备考研。

我觉得‘考研基地’这个标签是一种歧视

“就是跟着大流走。认为毕业了就得考研,因为师哥师姐都在考研。”

媛媛所在的院系历来考研率能够达到80%,考研基地也因此得名。这所地方院校生源主要来自山东本地,由于省内的好学校太少,大部分同学都报考了外省的学校——对于他们而言,读研是走出这里的一次机会。

“有一部分学生是有自己想法的,他们考到这里来很不甘心;一部分是因为高考发挥失常,也有一部分是志愿填报的不理想。”作为高考大省,山东省的竞争尤为激烈,而考研则是全国统一划分数线,对山东的考生来说反而成了一种“优势”。后来在外省读研时,媛媛经常被同班同学认为是“学霸”。

“说实话,高考时我的心态还算平静,但考研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周围同学真的很勤奋,学得好,书也都看了好几遍,和他们比起来,我算学的不好的,最后一度想放弃。”

回忆起备考的那几个月,媛媛庆幸自己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和每一个普通的大学生一样,媛媛会逛街、会刷剧、会抱怨应试教育中的死记硬背、每天晚睡早起埋头苦读,却还是会“过劳肥”疯长十来斤肉。

如今,已经顺利研究生毕业的媛媛找到了一份学校辅导员的工作,“我还算是对得起这坨肥肉吧,考研对我来说就是一次成长,第一次顶着压力自己规划、认真准备一件事情,发现原来只要自己竭尽全力去做一件事,是能做好的。”

谈起“第一学历歧视”,媛媛多少有些无可奈何,“第一学历确实反映了绝大部分学生的能力层次,但现在外界拿‘考研基地’这个标签来说事儿,我觉得是一种歧视,他们歪曲了事实。”

“高分低能不是考研造成的,而是我们的大学生活没有很多学校、学院活动,大部分时间用来追剧,逛街造成的。这个其实很多大学生都是一样的,拿考研录取率高就说我们能力差真的好委屈。”

到外省读研后,她开始意识到,自己和重点学校出身的同学之间还是存在着差距,“和985高校的学生相比,我们的能力确实有所欠缺。985高校的学生好像更有自己的规划,学校的活动也会比我(本科)学校多好多。”

二本同学面临的心理压力比重点学子大得多

“高考没考上重点学校,当时那个学校招10个人,我排第12,只能调剂到二本志愿了。”

从拿到一所省内地方院校录取通知书的那刻起,东海就萌生了考研的想法。他坦言自己的高考分数非常高,不甘心只能上个二本,希望通过考研来证明自己。

在山东省高考志愿改为“平行志愿”前,每个普通院校都有那么一群只因几分而从重点院校落榜的学子。

“同学们都是从省内想要往外走,结果没走出去调剂回到省内就只能上一个二本了。”到了学校,东海认识了一个高考比自己还高出20分的同学,同样是差几分没考上重点大学,想着他比自己高了20分也来这了,东海感觉稍微平衡了些。

“这样高考高分落榜的同学,每个班都能占7%到8%,加上二本院校数量庞大,每个院校摊上那么几个,总量其实非常大”。

“我打算考研。”当有人问到未来计划,东海会立刻说出这句话,“那个时候其实只有个精气神在那,但周围的人就会说,你看东海从大一就开始准备考研了。”

在众人眼里,东海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霸。曾经有一门专业课,课堂经常变成他和老师的“双簧”,“只要我不举手,那个老师就不提问的。”

但他坚决不认同外界将自己和同学定义为“考试机器”,“我们二本学校里面也是百花齐放,各种各样的人都有,有全才的、偏才的,有学术狂人,也有社团达人。”直到大三中下旬,东海才真正准备考研。

最初,东海抱着咨询一下的心态,在网上搜寻过学校周围的考研辅导班。其中地方电视台曝光的一则新闻让东海果断拒绝了“报班”这个选项。

“这些辅导班的通过率看起来很高。其实是你考一次没上,不给你退款,让你在班里再学一年,直到考上为止。这样才算通过率”。

为了让自己的备考更有“底气”,东海周围的几个同学特意购买了考研班编著的“绝密宝典”,“那些老师也不是大学老师,好多学历还没我们高呢,他们那些就是从各种教材里面摘出来的要点,很厚一本,根本不可能全背下来。”周围的几个舍友相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焦虑和失眠,“考研班给你的‘宝典’是永远背不完的,背不完就只能干着急,越到最后越没底气。”

三点一线的日子里,宿舍里的同学都时刻注意着添衣加裤——不敢病,因为一病就得耽误几天复习时间。

“211出身学生的考不上研,工作相对好找;二本的同学没有考上面临的落差是两倍——求学不成还耽搁了工作,这不光是考不上的问题,而是整个前途都渺茫。”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东海周围“二战”、“三战”的同学比比皆是。

东海的发小,康辉毕业于另一所省内一本,今年已经是康辉准备考研的第四个年头。“考研变成他的日常生活了,去年好不容易进了一个北京名校的面试,结果他报的那个老师刚好去世了,他就没被录取。”

谈到身边这些征战多年的朋友,东海觉得有些不平,“非211学校往上考研的压力非常大,很多人考了好几年,越考不上,心理就越紧张,面试的时候气场就弱了。”

说句不好听的,真的是生来不平等

读研后,东海不时会听到周围一些同学老师不经意提到,二本出身的学生考试成绩好、其实能力不行,东海总会在心里暗自反驳,“有的时候不是同学没有能力,而是他面临的心理压力比所有211以上的同学大得多。”

全国重点高校属于211的学校有112所,属于985的39所,而普通高等学校总共有2553所,真正能够从二本考入重点的实际上凤毛麟角。面对外界有关“考研基地”高录取率的神话,东海认为这里面多少有些夸大其词,“我们所谓的‘考研基地’,不是说所有考出去的都很厉害,也有特别多考到普通学校的,考好学校没进,调剂去二本读研的,换做一个重本的学生,不可能落榜了跑去二本读研。”

在网上流传的各种关于“考研基地”的报导和评论里,考研基地的学生是一群疯子,花了青春里最灿烂的四年在做考题,执拗得要挤进好学校,抢掉了那些已经不擅考试、但能力出众的名校高材生的机会。

曾在2004年报导《探访一所特别能考研的大学》和《部分地方院校成为考研基地?》的记者李斌,在报导时隔四年后,在网络上公开发表了一篇《致曲师大的道歉信》,表示自己未曾料到报导带给学生的种种负面影响。信里写道:“高校庸俗化的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学生,尤其是身处普通地方院校的学生。这里的学生,没有金字招牌,甚至没有勤工俭学的机会。对他们来说,学校生活枯燥乏味,学校之外无处可去,也许只有考研才是最好的出路。虽然,他们中的不少人可能会存在种种问题,如知识面窄、动手能力差、创新意识不够等等,但对此要负主要责任的不应该是受害者的学生”。

“我们二本学校的学生不管怎么着有一个落差在,自然在学习上拼一点,大学里面社会活动就不参加了,考试成绩上去了,但是活动能力肯定是差一点的,不像很多985的学生,大学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人的能力是需要培养的,本科的时候没有经历过这些,你就会显得呆一点”。经历了三年985名校教育的东海,明显感受到了地方院校和重点院校之间的差距。

读研后,东海觉得最为冲击的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一场中学生辩论赛。当时他陪同作为特邀嘉宾的导师,来到山东省某重点高中,参加一场由山东学生对战北京、上海名牌高中生的辩论赛。“你就看到场上实力差距真大不是一般的大,山东当地的学生绝对都是拔尖的,但是到北京名校学生旁边一坐,北京学生的态度都不一样,根本不搭理你。但最后,人家北京、上海的学生就赢了。”

东海叹了叹气,“个人的能力和家庭出身、出生在哪个地域是有关系的,说句不好听的,真的是生来不平等”。

爱情禁不起“考研”

认识陈浩非常的巧合,那时候,他正在我们省的一所省内知名的二本院校念大三,而子妍和我同在北京某重点学校。我们三人常一起聊天。

子妍是老北京,从小就是学霸,当时家里刚刚拆迁,分到了市区黄金地段的两套房子;而陈浩则来自一个不知名的农村,从中学到大学,从没有认真学习过。两人在论坛上相识,从性情到爱好,什么都很合,可就是地域和出身差了太多。

几个月后,陈浩向子妍表白,被子妍严词拒绝了。她说她害怕投入一切不确定的感情,也害怕对方为自己做一个影响一生的重大决定。

可陈浩却告诉她,自己准备开始考研,目标是北京的某所重点大学。

虽然周围考研的同学比比皆是,考上重点的一年也有那么几个,但是对于平时就贪玩的陈浩来说,让他每天十几个小时认真备考,这还是人生中头一次。

为了更多的掌握考研信息,陈浩参加了周边所有学校的考研宣讲会。子妍也开始频繁地浏览起考研班的信息。

临近暑假,子妍问我,“周末我们去趟怀柔吧,那有个考研集训班,我想去看看。”

那时候,北京地铁线还屈指可数,我们一大早就顶着太阳辗转了3个小时,终于在午后到达了传说中的考研“魔鬼集训营”。

那是一个农家院,里面除了两排宿舍以外,还有假山、小公园、小池塘,自习室、寝室和饭堂。这对于一直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陈浩来说,确实可能让他更安心备考,两个人也能经常见面了,但是当我们拿到报价单的时候,看到最便宜的套餐也要三万,便默默地停止这种不切实际的遐想。

而当时,北京考研班最便宜的面授课程也要两三万,权衡之下,陈浩在网上淘了一套考研名师的视频教程,正式开始备考。

自此,曾经每天睡到中午的陈浩开始每天7点起床,8点到图书馆一直待到闭馆。那几个月,我们的聊天也越来越少,他每天所有的话压缩在睡前少有的时间,打给电话告诉子妍。一天,陈浩给我留言说,他这两天状态很不好,彻夜睡不着。

子妍是一个作息特别严格的人,每天11点之前必上床休息,后来陈浩告诉我,有天11点半了,他在电话里告诉子妍,“我要再学一会儿”,子妍在电话那头仿佛突然鼓起了精气神,对他说:“好,我也再陪你学一会儿。”

为了鼓励陈浩考研,子妍还自己坐十多个小时的火车,去他所在的城市看望他。子妍告诉我,走进陈浩的校园,就像是进到了一个主题乐园,满满当当的考研广告、分享会和光荣榜交相呼应,遮盖了校园本来的样子。

考研季里,陈浩和同学们一起十二点在楼道里背书,架着小书桌在没有熄灯的电梯间看资料。过了很久陈浩才告诉我,那段时间他出现了严重的焦虑和失眠,经常到四五点才能睡,一两个小时后又起来了。后来医生给他开了安眠药才能睡得好一点。

终于,熬到了放榜的那天,两个人都没有主动找我说话。

教学楼里撞见子妍红着眼的时候,我知道大事不妙。陈浩落榜了,连分数线的边都远远没有碰到。子妍果断放弃了这段感情,拉黑了陈浩,也很少和我说话了。一年后,子妍意料之中地保研了本校,陈浩二战了一年,考上了我们家乡唯一的一所211学校。我和子妍从闺蜜又变回了普通同学。

一场考试就这样改变了,却也没改变我们几个的人生轨迹。很多个月以后陈浩才告诉我,有好多次他都想放弃,之所以当时那么坚定的跨省、跨校考研,除了想和她在一个城市,结束异地恋,更重要的就是没办法继续忍受,每次在火车站分别的痛苦。

但最后,这段感情还是不可避免的以它最世俗的方式收场。

研究生毕业后,陈浩试着在上海找工作,“大公司连简历都不会看你的,小公司待遇又太低,交完房租吃饭的钱都不够。”

有天,陈浩跟着同住求职公寓的几个人到一个招聘会上碰碰运气,在一家汽车企业的柜台前面,排了快三十分钟,终于轮到了。对方拿起简历,看了几秒,微笑着说:“对不起我们只要本科211,你去别家试试吧。”

“他当时努力控制自己不笑出来,把嘲笑挤压成一个很扭曲的微笑,那张脸我想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和我聊完这些往事之后,陈浩在微信上发了这句话给我。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土逗公社”(potu_groundbreaking),网易人间已获授权,转载请联系原公号。
关于“人间”(the Livings)非虚构写作平台的写作计划、题目设想、合作意向、费用协商等等,请致信:thelivings@163.com
题图及插图:东方IC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