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男美女都去哪儿了

2016-12-30 19:44:07
6.12.D
0人评论

那天,工间休息,一位男工友对我说,他认识好几个我的老乡,一个比一个帅气,都是玉树临风,美比潘安。可他们的老婆,却一个比一个平庸,有的甚至有点丑,夫妇两个在外型上很不相称。“难道你老家只出帅哥?”

我告诉他,九十年代初,我工作的学校在我家乡设置了一个实习点,每学期都有带队老师随同学生进驻。有一次,两位带队的男老师回校后专程找到我说:“你们县的女孩真难看,整整一个月,我们没见过一个美女。街上、茶楼、酒店里,一个都没见到,男孩也不上眼。俊男美女都去哪儿啦?”

我听了哈哈大笑:“当然是都去美国了。”

1

我的老家是著名的侨乡,旅美华侨尤其多。

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因改革开放及移民政策的松动,移民浪潮曾一度十分高涨,涉外婚姻也随之递增,许多美籍华人华侨纷纷回乡结亲。

嫁一位美籍男子,或娶一个美籍姑娘,是当时县里最光彩,最令人羡慕的事。而相亲就成了最快捷,且必要的途径。亲戚朋友牵线搭桥,中介媒人介绍,茶余饭后,人们谈及的话题几乎都围绕着“相亲”。

由于身份及需求的不同,看似平等的双方,其实是错位的——有海外身份的一方总扮演着主考官的角色,而国内的一方则是求职应聘者。

有段时间,县城的宾馆酒店里,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大堂里,一群年轻姑娘或一群年轻男子静候,某一个房间敞开着大门,里面有一位男子或一名女子,以及他们的三姑六婆。他们以审视的目光看着进来的每一个人,以拷问的语气问一些简单的问题,会面结束后全家合议,接着下一个进去。

这样的相亲场面,有点像过去的皇上选妃,或公主选驸马。

那时候,我们邻村有一位在美国出生的男子,三十多岁,有婚史,没小孩,随母亲回乡选亲。据说,看了九十多位女子才选上一个——这是真正的百里挑一。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姣好的容貌,俊美的外表,儒雅的气质,每每令人一见倾心。于是,漂亮的姑娘,俊朗的男子,在那种特殊的相亲场合里,一个接一个被相中、被牵手,他们一个个通过婚姻的桥梁,离开老家,远赴美国。

2

我也有两位亲戚通过相亲结缘,后跟随配偶移民美国。

那年,丈夫的表妹刚满二十,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在家待业。亲戚介绍了一门亲事,男方三十五岁,美籍,在波士顿有一家小店,做快餐生意。

表妹亭亭玉立,肌肤如雪,面如桃花。看过表妹的照片后,男方心动,立即安排回乡相亲。姑父姑母忧心表妹年轻不谙世事,也怕委屈了她。表妹却说:“我无文凭、无专长、无职业,一个三无人员,人家看上我,是我的福分。”

对于这桩婚事,她没有丝毫犹豫,当即应允。

表妹后来解释:“以他当时的条件,若公开招亲,漂亮姑娘必定蜂拥而至,届时花落谁家还真不好说。”

于是,相亲、登记、结婚、举办婚礼,表妹在一个月内便完成了她的人生大事。

半年后,她只身远赴美国,与新婚丈夫团聚。在丈夫支持下,表妹重进校园,先读语言学校,再读社区大学,毕业后在邮政局谋了一份工作,一做就是十几年。如今,她已有三个孩子,最大的十八岁,而面容却依然鲜嫩,像二十八九岁的姑娘。

事出巧合,表妹刚到美国,表妹夫的亲友就在他们的相册中看中了一位帅气的男子,那位帅哥正是我丈夫的表弟。

表弟当时二十二岁,大学毕业不久,在广州一家大公司就职,还是公司的团委书记,享受中层干部待遇,前途一片大好。加上长得一表人才,身边有不少姑娘围着转。

表妹夫的亲友了解他的情况后,立即想到了一位纽约远亲的女儿。

那位姑娘也是二十二岁,社区大学毕业后,在纽约皇后区社会福利署工作。没有艳丽的外貌,但热情活泼,斯文大方。或许是经不住母亲及长辈的游说,或许是照片上的表弟确实看起来不错。那年圣诞假期,她便父母飞回了老家。

没多久,两人便闪婚了。

后来,表弟媳妇直截了当地说:“互不了解的相亲,当然是以貌取人。当年与他相见,我就是被他帅气的外表吸引了,我爱的就是他那副好皮囊。不过,我老公是内外兼秀。”

表弟到美国后,半工半读,用七年时间取得了本科及硕士学位,如今已在纽约长岛购买了两座别墅。三个儿女也入读了当地的名校,表弟还兼任了子女课外的中文老师,自编教材教他们学中文。这样出色的男人,怎不令他太太着迷?

3

不过,在我所认识的人中,最早通过相亲选秀缔结涉外姻缘的人,是我们村一位公认的美男子,名叫阿绍,比我大六七岁,按辈分我该叫他叔。

那时,阿绍在县城开了一家小饭馆,和我们学校在同一条街道,相距半公里左右。高考前,为了改善伙食,我一直在阿绍家的饭馆搭餐。每次我都希望看见他,见到他,又希望待久一点,说多一点话。

当年,费翔刚刚出道,在电视上见到他,我一度以为是阿绍。班里的女生听闻,纷纷到他家的饭馆买饭,借机目睹他的风采。

“若不是高考强迫我克制,我肯定会疯狂爱上他。”大家都这么说。

有一次,阿绍和朋友在酒楼喝早茶,一位朋友说起一件趣事,他同村有一位三十二岁的美籍女子回乡招亲,半个月看了二十六位,没一个看得上。

“一个老姑娘,也不过是制衣厂女工,还这么挑剔,若不是有美籍这个身份,谁去凑这个热闹。”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阿绍要朋友牵线,毛遂自荐上门与姑娘见面,姑娘一见倾心。

尽管两人从外表上看并不那么相称,但他们还是一拍即合,从相亲到结婚,前后共十五天,完成法定夫妻登记手续后,阿绍付给女方999元的彩礼,择了一个好时日,将老婆领进家门。

阿绍的朋友问他图什么?阿绍说:“我没有没多少文化,在国内没有前途,想出国又没门路,结这门亲事就像天上掉下一个大馅饼。第一,我可以看看外面的世界;第二,解决了婚姻大事,还省了老婆本,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

九十年代,这种选美式的择偶行为,在我的老家很常见。资源置换,你情我愿,皆大欢喜,倒也无可厚非。

到了今天,年轻人发展机会增多,婚姻的选择看似也更加理性了。只是当年炙手可热的“涉外婚姻”,似乎还在用各种方式继续……

本文系网易独家约稿,享有独家版权授权,任何第三方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关于“人间”(the Livings)非虚构写作平台的写作计划、题目设想、合作意向、费用协商等等,请致信:thelivings@163.com
题图:网络图 东方IC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