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沙龙Vol.3:一个用写作找寻快乐的胖子

2017-10-01 19:53:25
7.10.D
0人评论

写在前面的话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我耽于略显安逸的生活,自身无所追求,对未来也没有过多憧憬,甘于平凡,随遇而安。

多数时候,我觉得这种状态还不错,除了对所处这个城市若有若无的疏离感。

我的家乡是浏阳,参加工作后,我在长沙居住了近二十年。

“人到中年,怀恋故土,午夜梦回,不知乡关何处,于是写下一篇篇记忆中的家乡。”这种表述很矫情,是不是?因为它不是事实。

长沙距浏阳七十多公里,高速开车约四、五十分钟。

所以,我想回去,随时都可以。

事实上,更为真实的原因是,2015年,在股市亏去大半存款后,我陷入了一种焦虑状态,一段时间过后,发现唯有写字能解。

对过去的怀想与回忆,能让我摆脱懊恼、悔恨、忧郁等许多负面情绪,而把它们写下来的同时,心也就静下来了。

于是,在一个又一个的夜晚,我坐在电脑前,写浏阳,写过往,写一个个脑海中漂浮起来的往事。

不知不觉,从2015年12月,到如今,已经在网易人间发表稿件30多篇,其中二十余篇是写的浏阳,我记忆中的浏阳。

我常常跟我的浏阳兄弟说,“每次回浏阳,随便一家馆子,我都觉得很好吃。”

我跟我父亲说,“你煮的面我最喜欢吃了。”

我恳求我奶奶,“给我做碗唆螺吧。”

我对母亲说,“我带你去吃绿雅啊(她喜欢氛围,那家还不错)。”

老实说,对我来说,联结游子和故土的纽带,是亲情,不是乡情。

是的,在我一写再写的故事里,是记忆里的故土,是变革前的浏阳,它存在于时光穿越的二、三十年前,是诸多已经消失的、不可复制的、难以重现的地标,它是天马山前的田野,是浏阳河上的渡船,是麻纺厂的下班铃和城南完小门前的素食摊。

然而时间如战车,摧枯拉朽。而给我简单快乐的岁月,随记忆流转,在二三十年后,再次给我庇佑,成为我对抗抑郁的灵药。

谨以此书,送给我的浏阳兄弟。

——索文

9月23日,我们在长沙举办了索文《我的浏阳兄弟》的新书分享会,由“人间”主编沈燕妮主持,索文与作家浮石进行对谈。以下是文字整理。

书写的是往事,是回不去的故乡

主持人:索文从2016年开始在人间栏目发稿,至今大概写了一年半的时间。这些文章经过重新编改,集结成这本《我的浏阳兄弟》,由新星出版社出版。

《我的浏阳兄弟》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主要围绕着湖南浏阳这个地方,讲述了发生在湖南故乡以及作者的家人、兄弟们身上的故事。

首先,我想问两位老师一个问题。在你们眼中,“故乡”到底代表着什么?

索文:《我的浏阳兄弟》描写的是往事,是二三十年前的故土、已经回不去的故乡。其实在我心里,故乡就是有甜酒、辣萝卜,有城南完小门口的素食摊,还有大树带我去吃过的烧烤。我感觉里的故乡,是由亲情组成的,人是故乡的主体。

浮石:索文刚刚说的挺好的,故乡最简单地说,就是出生或长大的地方。之前我问索文,你对这本书的销售有什么预期吗?他说,没什么预期。我觉得这点就很好,因为一位作者他没有什么预期,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有一些事情、有一些人,让他不得不写,是一种“不得不写的冲动”,这是一个作家的首要素养、一种最基本的状态。

主持人:索文最开始为什么要写这些题材?

索文:如果是很多年前写东西的话,我会更偏向于虚构。因为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没有太多的阅历,当然就会想去编一些东西来写。这本书里集合的这些文章是我2015年底开始写的,说是中年危机也好、怀念故土也好,就是很突然的,觉得我身边有这样一群朋友,自我积累了一些阅历,有了这样一些故事,回味时,每一次回想都是一次新的触动,很想把他们都写下来。最开始的写作是很本真的,每天9点钟左右坐到电脑前开始写一篇东西,慢慢攒了十几篇才开始投稿。

从前喜欢写,停了许多年,又回归写作。最开始写的是啷鸡,他以前是当大哥的。有一回自己一个人去谈判,结果发现对方来了一帮人。十六七岁的小孩子很猛的,拿匕首直接捅他,他用手挡了一下,匕首穿过手掌直接捅到小腹里,从此他就洗心革面。大概是这样一个故事。

最初我一般都是从身边最熟悉的人开始,写完会给他们看,如果他们觉得不好我就不发。但是他会觉得挺好的,就像为他写了一个小小的传记一样。

写作中的情绪,就像冷水泡茶慢慢浓

主持人:索文应该算是业余作家,浮石老师此前也有其他工作在做,“人间”现在投稿的作者也是,98%都是业余作者。是不是开始写作,都会偏好写熟悉的人和事物呢?

浮石:对,我不算是一个专业作家,没有接受过写作培训,大概在1986年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

写作是不是从身边人写起?我觉得不一定。刚才索文有谈到,年轻的时候,生活的积累还不那么丰富,我们更多地是去写一些想象的东西。比如说80年代,我开始学写作的时候,那时比较流行现代派文学,魔幻现实主义的东西,最有名的《百年孤独》可以说是影响了中国60后、70后两代人,很多人学着写一些魔幻的东西。其实后来当我们长到足够大的时候就会发现,《百年孤独》其实写的是他非常熟悉的国家,只是采取了一种魔幻、变形的方式。那个时候我们中国的年轻人学到的只是这种形式,而不是内容。那个时候我很用功,也发过一些小说但是没有成名,大概是这样的。

直到后来写《青瓷》的时候,又回归到自己熟悉的生活。曾经有媒体说这是我的个人传记。其实不是,我没有主人公那么好也没有他那么坏,而且主人公他有一个回归的过程,一个挖掘自己内心的过程。

主持人:在这种回归和挖掘内心的过程中,会有一些痛苦或幸福的体验吗?

索文:有一篇往事回忆,是非常情绪化的一篇稿子,用八、九个电影串起了我半生的时光,每个电影配着一个故事,这是我能够想到的自己的半生。算是一种流年的感觉吧,就像用一种呓语的态度,慢慢地讲。故事里我自己也说,就像一个三流导演看自己的作品。虽然杂乱,依然偏爱。因为过去的一点一滴都无法重来。这本书筹备出版的时候,我有提出一个书名的想法,叫《归来已是家乡客》,多年之后回头,我就像一位客人一样看着我的故乡,可能这样去写会更加客观,更能够带来情绪。

主持人:有一种我要从过往中先抽离出来,先跳出来,往前走一步,再转身回望的感受。

索文:是的。

主持人:那么写作的时候,会特意抑制或者释放自己的情绪吗?

索文:一方面,可能和性格有关系吧。我算是比较含蓄的人,可能只有在小酌两杯后才稍稍放一点。另一方面,我觉得在人生经历每一个转折时,无论悲伤还是喜悦,当时其实都不会有多大的情绪爆发,可能在之后,就像是一个延误了的节点,才会逐渐散开来。人生本来平淡,所以情绪也是冷水泡茶慢慢浓,不会当场就表现出外放的情绪。

主持人:浮石老师也是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您现在回头去看,当时的作品也好,写作的心性也好,您觉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浮石:有变化是肯定的。年轻的时候情绪化的东西比较多,并且那时候不会去收缩自己的情绪,反而是想办法把它放大,就觉得要搞得古怪,要情绪非常饱满才能够打动人。这就是年轻的时候很本能的想法,一定要声嘶力竭地表达,那种状态是自己都把控不了的状态。回头看那时候作品的样子,就是看年轻时候自己的样子。

主持人:我知道索文老师最近在非常积极地看读者们的评论,在您看到的这么多评论里,有哪些让您印象深刻的呢?

索文:一开始我还是比较在意读者评论的,我会想,自己应该怎样去写才能让大家满意,读者评论比较影响我后续的写作走向。慢慢地,我开始改变想法,如果我无法改变他人不喜欢的想法,我能做的就是为喜欢我文章的读者去精进写作。

不该为书写日常的小事而羞耻

主持人:两位嘉宾刚刚给我们分享了各自写作十多年到现在来回望自己的心路历程。现在非常多的人依旧还在这个过程中,希望能够通过写作为自己的人生,为自己想要表达的事情寻找一个出口。

索文老师能不能给现在正在坚持写作,或者希望通过写作,达到自己最本真诉求的人们一些写作建议。

索文:其实写东西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你想到了,你有感受了,就可以去写,重点是你的角度。我也放弃过几篇曾经在写的稿子,确实写得很烂,最后发现自己角度不对,就直接放弃了。如果说给大家建议的话,我建议可以先写写身边熟悉的人和事,写写这些年印象中最感动或者最悲伤的瞬间。每个人的生活不同,可以写的东西很多,每个人自己都可以写一本书。网易人间栏目有在做征文,就像我知道了这件事情,就会当成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但是也有会写不出来的时候。确定一个主题,开头写不好,一个不行就两个,两个不行就三个,总要找一个好的切入点,如果你的故事是真实的,重点就在于怎么去讲好它,对不对?

美国作家卡佛在访谈上讲过一段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大致是这样的:

“对于我写的那些人物和那些境遇来说,优雅地解决困难不仅不合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不可能的。我承认我非常羡慕那些以经典模式展开的小说,有冲突,有解决,有高潮。但即使我很尊敬那些小说,有时甚至有点嫉妒,我还是写不出来。”

“如果作家有职责的话,不是提供结论或是答案。如果一个小说能够回答它自己,它的问题和矛盾,能够满足故事自己的要求那就够了。而另一方面,我只希望能保证,读者读完我的小说后,不会有受到欺骗的感觉。”

这是他的第一段话。

第二段话:

“对待普通日常生活的题材或所谓的俗事儿,我认为在我们过的生活和我们写的生活之间不应该有任何的栅栏。对于那些不好意思写剃头、拖鞋、烟灰缸、玉米糊这类事物的人,我替他们感到羞耻。”

我非常喜欢这两段话,分享给大家。

浮石:我很同意索文的想法,写作的门槛是很低的。什么意思呢?在这样一个新媒体的时代,每一个参与写作的人都可以成为作家,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少有人会再选择作家来作为自己的职业,我反而觉得是正常的事情。

我衷心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写作,哪怕在自己的微信微博上,不必考虑它的出版与否,而是把对自己的生活、对社会的一种认知记录下来,会非常有意义。特别是你过十年、二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你会以一种白纸黑字的方式看出自己的成长轨迹。

另外,我觉得已经成为纸质书的内容,一定有之所以成为的理由,它一定在众多写作中有所脱颖而出。所以每个人保持阅读的习惯,或者阅读纸质书的习惯会非常好,它会增加我们在生活中的一种精神养分,这种养分会让我们不知不觉地开阔视野。

Q & A

提问1: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写作?什么机缘让您持续进行下去?

索文:20年前就已经开始写了,之前是写一些虚构,但是没有长期写作。真正的长期写作是中年之后,会觉得无聊。想从无聊中得到快乐。写作能够给我快乐,那我就写作。身边有那么多朋友,那么多事我都可以记录下来。但是有两个重点,一是真实,其次是征得当事人同意。

提问2:您的写作主要来自当时的灵感,还是平时积累的素材呢?

索文:如果要把写字当做一种长期的事情来做的话,就不能等灵感,你要找,要不断地找。十个开头不行就写十一个,总要找一个切入点写完这篇文章。你如果有一个素材,不要等灵感来,要自己主动出击。

提问3:在你的创作当中,你对于家乡浏阳的这些兄弟身上所透露出的那些性格、特点,是怎么样来把握的?

索文:其实作为湖南人,我今天听到了一种说法“湖南人是南边的北方人”,肝胆、热血、仗义。我写的很多故事里,对我的兄弟们有类似描述。

我跟你,包括在座的很多70后、80初都是独生子女,我们并没有自己的原生兄弟,结交的朋友大都是因为兴趣爱好、彼此关照走到了一起。这么多年来,时间已经验证了我们的友情,相信以后也会相互扶持着走下去。

本文系人间沙龙第三期“做一个用写作找寻快乐的胖子 , 《我的浏阳兄弟》新书分享会”速记整理稿,如有疏漏,敬请谅解。
本文系网易独家稿件,享有独家版权授权,任何第三方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关于“人间”(the Livings)非虚构写作平台的写作计划、题目设想、合作意向、费用协商等,请致信:thelivings@163.com。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