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突然倒下之后

2019-10-08 11:51:22
9.10.D
0人评论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没有寻常人家家里晒得香软的棉被,没有干净平整的白墙,也没有坐着能将半个身子都陷进去的沙发,只有父母身上那股洗不掉的油烟味。

这个味道来自他们一同经营了多年、在小镇上颇有名气的快餐店。油腻的铁锅,散发蒜味的菜板,透着鱼腥气的冰柜,丢满了烟头和烟灰的地面,是比家还让我记忆深刻的画面。

母亲厨艺好,父亲勤劳能干,我们家这间小小的快餐店经营得红火,守住了招牌,多年来,一直供着一家人的吃穿用度。父母每日店里家里两点一线,买菜、洗菜、烧菜,理桌、洗碗、擦地,深夜回家睡上几个小时,然后周而复始,陀螺一样操持忙碌。

日子似乎就会这样一直下去,直到他们老到干不动了,才会停下来。只是,小时的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有一天,“店面转让”这张纸条会由我亲手贴在门上。

1

2019年6月18日6点20分,我的宝宝出生刚满3个月。

母亲凄厉的呼喊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我起身奔到父母的房间,床铺湿了一大片,父亲倒在地上,手脚不受控制地剧烈抽搐,嘴部歪斜,喉间发出粗重的喘息声,已无法正常说话。

我大脑一片空白,颤抖着拨打了120,疯狂地跑去敲附近邻居家的门,请求他们帮忙将父亲抬起来。上救护车前,父亲已经彻底失去意识,舌头也被他自己咬破了,嘴角溢出血沫。

这个清晨对我和父亲意味着什么,我当时一无所知。恍惚间,我做了至今最后悔的一个决定——我没有跟着上救护车,而是留下照顾尚在睡梦中的宝宝。

等我赶到医院急诊时,大部分过年才能见到的亲戚都来了,三三两两地站着,我走进去,父亲躺在其中一张床上,双眼紧闭,戴着氧气罩,脸部被管子挤压得有些扭曲。

就这一瞬,我捂住嘴,泪水扑簌滑落。

母亲眼眶通红,嘴唇是白的,整个人像被抽走了精气:“医生说你爸爸救回来了也是植物人,怎么办?要是不做手术,连命都没了。”

“做啊,快做手术啊!做啊!”我听见自己变调了的声音,浑身直抖。

才54岁的父亲,高血压,加之长期劳累、熬夜,引发大面积急性脑出血。签字后,父亲很快被推走了,我只来得及握一下他的手。

亲戚们全跟了过去,表姐拉着我的手,哽咽着说:“你要挺住,从小你爸对你最好,他不想你难过。你一定要学会接受现实,你爸就你这一个女儿,你可不能倒下……”

很多人和我说话,叫我坚强,我不断地点头应着。我看到母亲站在前面,穿着她最常穿的红色的上衣,背着去菜场买菜时的挎包——11点多了,往常这是快餐店里最忙碌的时候,母亲会在厨房热火朝天地烧菜,吃午饭的客人也开始陆续进来,父亲要奔跑着将装满食物的高压锅端出来,在顾客的催促声中盛菜、盛饭、收拾桌子——但是现在他却躺在手术室里。

怀里的宝宝吃不到奶,愈发焦躁地啼哭,我让亲戚把宝宝先抱走了。

回到手术室前,母亲抬头站着,鼻子通红。我知道她不想我看到她哭,我也不敢开口,我怕张开口,也只能发出哭声。

3个小时后,手术终于结束了,父亲直接被推进重症监护室。所有人涌向走廊尽头的家属谈话室,医生坐着的桌子前只有一张凳子,亲戚们围绕成半圈站着,母亲站在凳子边上,我走进去,在大家注视中坐到凳子上。

“你是病人的什么人?”医生问。

“我是他女儿。”我说。

医生手指交叉,神色肃穆:“手术算是成功,血肿清理得比较干净,但术前病人的情况就已经很差,进手术室的时候呼吸已经微弱到差不多停止,可以说,再晚几分钟,就已经没有任何可能了。开颅后,我们看见病人脑部还有一条血管在往外喷血,出血量很大。这么多血流到脑室里,颅内压力升高,脑组织受压迫,我们用开颅去骨瓣减压手段,取出病人的一块头骨,达到降压目的……就好比一个加热过度的高压锅,把这盖子给打开,让这气出去,把压力降下来……”

有位亲戚探头问:“那医生,什么时候能醒啊?手术好了就没关系了吧?”

医生瞥了一眼,表情更凝重了:“手术只是个开始,现在病人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接下来脑部会水肿,血压不稳定,还有可能再次出血,还有感染、发烧、高热等等,还有很多关要过,任何一个突发的小情况都有可能威胁到生命——至于你说的‘醒’,在我们接触过的这么多病例里,像这种情况的,通常愈后(注:应为预后)都会很差。”

我垂着头,谈话声持续传到耳中。医生调出电脑里的CT片,将显示屏转过来:“看到没有,这是术前的CT片,这是脑干,这是丘脑,这一整片白色的都是血,现在虽然血肿已经清除干净,但脑部神经损伤不可逆,术后会面对各种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我们现在是先想办法保命。如果说一切顺利,闯过这些难关,愈后也会很不好,最好的情况可能就是植物人。”

“植物人?那不是醒不过来了?”

“苏醒几率很低。”

“我爸发病时嘴里一直想要和我们说些什么,还用力敲自己的头,是不是那时候特别痛苦?我们是不是不应该移动他?”我问。

医生伸出手掌,霍地张开:“血管破裂的瞬间,就像一个炸弹在脑部爆炸,病发后应该尽量平躺,而不应该随意移动。”

我的头垂得更低了,甚至没法直视医生的目光。

2

谈话结束,走出谈话室,我看到母亲盘起的头发已经松散了,蓬乱的发丝耷拉在额头上,眼睛肿胀。有亲戚站在一旁争论该不该转院的问题,说要是一开始就去市里更好的医院就好了。还有人在讨论父亲高血压不吃药的问题。

过了许久,亲戚们陆续散了,我和母亲坐在谈话室外的椅子上。

“妈,你要不要先吃点东西,你早上和中午都没有吃。”

母亲眼神呆滞,喃喃道:“怎么吃得下,你爸都这样了。怎么好好的突然就这样了?早上起来的时候还是好好的,他还在床上和我说今天要买什么,怎么我只是洗把脸,就这样了?”

我开始努力回想昨晚父亲睡前最后和我说的话,有熟人送来一袋子杨梅,父亲对母亲说,他就留三四个吃就行,剩下的都让我拿去吃。

“爸爸昨晚吃杨梅了吗?”

“吃了。”母亲用已经湿透的手帕抹了把眼睛,语调稍微轻快了一点,“用盐拌了拌给他吃了,之前还有点杨梅,不太好的,你爸爸就给泡了几瓶杨梅酒,刚刚才泡下,打算以后每天吃几颗的。你知道我只喝酒,不吃杨梅的,你爸爸爱吃。”

是的,每年到了杨梅成熟的季节,父亲总会泡杨梅酒,装在透明的玻璃罐里,盖子拧紧了,无色的酒液随时间的沉淀,渐渐呈现出漂亮的玫红,待到杨梅泡得发软,澄澈的酒液全浸染了鲜甜的果香,透着乌紫的红,就能喝了。泡好的杨梅酒存在柜子里,能喝小半年。

母亲酒量很一般,但每天店里忙碌过后,总喜欢倒一点来喝,父亲泡的杨梅酒,加了许多冰糖,闻起来甜甜的,是母亲最喜欢的口味。母亲喝酒的时候,父亲就夹几颗泡软的杨梅来吃,看他的表情,那滋味应该比直接吃新鲜的果肉满足得多。

“前两天还刚刚买了好几斤粉干,你爸爸乐坏了,说这次买的粉干好,看着就想吃。”母亲絮叨着,像是说给我听,也像是在说给她自己听,“我前天还正好买了鱼头,那么大的鱼头菜场里很少能碰到,那天你没回家吃,就放冷冻室里了,要等你回来才烧。昨天又刚好吃了别的,又没来得及烧,你爸这鱼头就这么没吃上——你昨天不是还给你爸买了面包,你爸爸说要留着当早饭吃,也给放冰箱里了,也没吃上……”

前两天是父亲节,我在商场和朋友吃饭,回家前买了紫薯椰蓉面包。20多块钱一小个,很贵,但闻着香甜,父亲平日常常忙得早饭也没时间吃,多买几个面包给他吃正好。

我又想起十多天前的端午节,我带父亲去了家附近新开的超市,他又期待又高兴,一路像个小孩子一样兴奋地到处看,夸电梯快,夸冷气好,认真地挑了几包母亲爱吃的豌豆、瓜子,还买了3盒正在做活动的泡面。

如此想来,父亲是我见过的最热爱生活的人。即使十年如一日被限制在小小的快餐店里,每天有做不完的苦活累活,他依然无比向往外面的高山江河,以及全国各地叫得出名字或叫不出名字的美食。

他连着3天早上,吃掉了那3盒不同口味的泡面,然后笑起来,脸颊凹陷的小圆坑带着小小的满足:“泡面我吃完啦,好吃!”

“那再给你买几盒?”

“不用,明早我闹钟调早半个小时,可以去街上新开的那家拉面店吃拉面,看看好不好吃,好吃的话给你也带碗吃吃。”

“好啊!”

……

可是爸爸,说好给我带的拉面呢?他家的汤头浓不浓?排骨呢,炖得入味么?

3

ICU医生每日上午10点左右会和家属交代病情,下午2点半到3点这半个小时可以探视,仅容1人进入。

父亲被送来时已经过了探视时间,我被暂时允许进入,去护士台办理入住手续。父亲的病房在走廊尽头,几十米的距离,却似千里之遥。仪器运行的滴滴声回荡在空旷的走廊,浓郁的消毒水味让人觉得这里的空气似乎都与外界隔绝,安静得令人压抑。隔着厚厚的玻璃,偶可窥见病房内躺着的人影,可又被垂下的帘子遮住了,瞧不真切。唯有戴着口罩的护理人员不断进出往来,才能带出一点生气。

护士问我父亲的籍贯、学历、信仰、婚姻状况、职业,我一一报了,不到1分钟的时间,父亲这半生光阴,全被浓缩在薄薄一张纸上。

“重症监护室里收治的都是危重病人,我们需要持续观察病人的情况来进行治疗和护理,尤其是像这样瞳扩过的病人,我们会更加加强观察。所以一般没有什么突发的特殊情况的话,不会准许家属随意进出。”

“什么是瞳扩?”我打断护士。

护士取下口罩:“就是瞳孔扩散,是濒死的人才会出现的情况。你父亲入院的时候瞳孔扩散,脑组织移位过,像这种情况的,愈后通常都会很不好。”

这已经是我不知道第几次听到“愈后不好”了。

办好手续,我和母亲站在ICU门口,镶嵌银灰色铁板的两扇大门,隔绝着两个世界。

父亲入院后的第一晚,我好像被分裂成两个人,一个几逾癫狂地哭泣,一个在疯狂地拒绝承认现实。

我查百度、找帖子,找到同样病症的病人家属微信群、QQ群,问“脑疝”、“瞳扩”、“脑部右侧基底节出血”、还有“植物人”的概念。

越查,越问,了解得越多,心越凉——父亲是生生从鬼门关被拉回来。就只差一点点,我就永远失去了他。恐惧从脚底直钻上来,这时才感受到真正的后怕。

一夜未合眼,这是此生最漫长,最难熬的夜晚。

第二天一早的谈话,医生仍眉头紧锁,告知父亲情况并不乐观,说接下来两周将逐渐达到脑水肿高峰期,在此期间任何一个小小的差错,都可能保不住性命。

另外,医生提醒我们,像父亲这样严重的情况,要在ICU治疗至少1个月,一天费用低则五六千,高则上万,后续的康复治疗费用无法估算,会是个无底洞,要做好心理准备。

家里就我一个孩子,母亲没有文化,常年不出门,已经被父亲的突然倒下打击得慌了神。快餐店前些年赚来的钱大部分都用来还债了,我结婚生子又花去不少,这几年经济不景气,店里生意也并不算好,家里几乎没有什么存款。所有的银行卡、存折、证件、账目,多年来都由父亲一手打理保管,存放的位置和卡号密码,母亲一概不知。

昨天充的4万块钱,手术后就通知欠费了。我心里很清楚,哭也留不住父亲的命,待在病房外空等,没有任何作用。下午探视过后,我和母亲回去,翻箱倒柜地找银行卡、身份证。店里找了,家里也找了,却怎么都找不到。最后在快要绝望的时候,我在衣柜里的一个皮夹子内找到了。

皮夹子还是父母结婚时买的了,已经很旧了,外皮破了好几处——因为太旧,以至于它一直就在我眼皮底下,我们却都没有想过打开看看。

父母的身份证、市民卡和银行卡都被父亲整整齐齐插在皮夹里,我可以想象到他每次用完证件后仔仔细细整理好的样子。

我轻轻抚摸皮夹的表皮,好像抚摸着父亲粗糙的手掌。

4

天黑了,我劝母亲在家里睡一晚,明一早再回医院。

我站在客厅中央,一切还保持着昨天早上父亲匆匆离去的样子,却恍如隔世:新买来的爬行垫铺在茶几前,宝宝的牙胶零散地放着——那天宝宝突然翻了个身,父亲又惊又喜,乐得哈哈直笑;阳台上,父亲换下来的短袖还晒在衣架上;床头柜上,放着他的眼镜、药膏,还有半盒康泰克,他睡的这头的床头灯前几天正好坏了,母亲伸手拧了拧,依然没亮。

时不时有亲戚打电话过来,母亲接了说话,电话挂断后,就坐在床沿啜泣。我抱宝宝去床上玩闹了一会儿,母亲才微露出笑容,但片刻后又凝住了,怔怔地道:“要是你爸爸在,看到宝宝这么有意思,肯定高兴得不得了。他每天捧着手机,就是看你发来的宝宝的照片,怎么看都不够。”

我低下头去,眼泪怎么都止不住。

夜深了,我抱宝宝去房间哄睡。走出父母的房间,回头看到母亲背对着我躺着,薄薄的空调被盖住全身,缩在床的一侧。床头灯昏黄的光线被遮住了一些,余下的大半张床空空的,暗暗的。

我趁着哭出声前,把房门轻轻合上。

母亲在人前性情泼辣,脾气火爆,其实胆子很小,从不敢独自走夜路,也不敢一个人出远门。她不识字,不会说普通话,不管何时身边总得有父亲陪着。他们结婚30年,母亲一个人单独睡的日子,一只手都能数得清吧?

宝宝睡着后,我走到客厅,父母房间的门缝透出微弱的光。我不知道母亲是睡着了,还是在哭。我不敢去敲门,因为怕她看到我的样子会更难过。我快步走向阳台,拉上推门,终于敢趴在窗台上嚎啕大哭。

泪眼朦胧间,我好像看见父亲自楼下的小路缓缓走来。

这是他每天都要往返好几次的路,不论刮风下雨,他都要从店里提着装了剩菜剩饭的桶,经过这条路去老屋喂鸡鸭,遇到熟人时脸上总是带笑。只要远远听到脚步声,我就能判断出是不是他。他的腿脚不好,走路时有一条腿有些跛;他的眼睛也不好,左眼做过好几次手术,已经几乎失明,右眼1000多度的近视,常年戴着一副厚厚的眼镜,总时不时要伸手去扶;他的衣服上常溅满了油渍,衣摆被洗碗池磨出破洞,指头被鱼骨扎破。

我感觉他就在那儿。

不知哭了多久,我回房间躺下,铺天盖地的黑暗让我感到喘不过气,又起来,回到客厅的沙发坐下,开始翻手机里的视频和照片,寻找所有关于父亲的部分:

6月16号那天,我在朋友圈发“父亲节快乐”,配图是父亲系着围裙,站在店里抱着宝宝;再往前翻,是在去年的7月,我发了张一碗年糕的特写——那是我刚查出怀孕不久,每天吐的厉害,完全没有食欲。那天晚上我照样什么也不想吃,父亲便给我煮了碗年糕。

其实父亲下厨机会极少,第一次煮年糕,是我还在念初中时。

那次完全是他即兴发挥:用的店里烧菜的大铁锅,油热了,放年糕下去翻炒,待雪白的年糕在热油青烟里裹了些微黄,再倒点老酒和酱油,慢慢炒匀了——照父亲的说法,这是在煸炒中入味。

待年糕微软,加小半锅热水,趁着水咕嘟咕嘟沸腾翻滚,倒入打散的鸡蛋,再放些切好的白菜,加盐调味,小火焖煮片刻,便出了锅。后来为了味道更丰富些,父亲有时会再加些虾皮和肉丝,但我觉得即便不加,味道就已经够好了。

刚煮好的年糕滚烫,升腾的热气挟着浓郁的香味直钻鼻尖。炒过的年糕不像直接煮的那样寡淡,带着淡淡的油香,嫩黄的鸡蛋浸润在汤里,白菜软软的有点甜味,有些菜叶被散开的蛋液包裹了,口感更厚重些。

不成想这道竟然极合我口味,后来我隔三差五的就会要求父亲做来给我吃,每次都会把汤喝光。

我看着手机里的照片,还能清晰地回忆起那热汤入口的味道。从不擅长厨艺的父亲,每次是用什么样的心情在为他的女儿煮年糕?从小到大,他是有多纵容我这个坏脾气、不懂事的女儿?我想吃的,想要的,他哪次不是费尽心力给我?瞒着母亲给我买烧烤,偷偷塞给我钱让我去网吧接触电脑,学着唱周杰伦的歌,别人说周杰伦唱歌口齿不清没才华,他急着要与人争辩……

悔恨疯狂地啃食着我的心神——为何我竟不知高血压会引发如此凶猛的并发症?为何我从不曾真正去留心父亲的身体状况?如果我能够稍微多一些关心,是不是一切都不会发生?

脑卒中,比癌症更可怕,更绝望的病症,一旦病发,再无回头路。

手机屏幕黑了,一切都是暗沉沉的。没有了父亲的家,冷寂,且陌生。

5

清晨临出发去医院前,母亲将身上戴着的金耳环、金手镯都取了下来,小心翼翼放进布袋子,再装进盒里。

金耳环是我结婚时母亲特意去订做的,大方厚重的金镯子是几个月前刚刚买来的,配着她白皙的皮肤,煞是好看。当时母亲特别高兴,反复抬手去看,她早就羡慕姨妈们有金镯子戴,那阵子店里接了个厂子送饭的单,结算后有了笔余钱,终舍得买了。

“这个镯子比你姨妈她们的都要重,是实心的。你爸说买,而且要买就买克数重的,要好的,黄金的不怕贬值,戴着就是在存钱。”母亲摸了摸已经空了的手腕,将散落的发丝挽到耳后,再摸了摸盒子,说,“先收起来,等你爸爸好起来,我再戴。”

我看着母亲,她总是涂着砖红色口红的嘴唇全白了,眼窝陷进去,盘起的头发发顶稀疏,一夜间不知苍老了多少。

家里到医院近50分钟的车程,司机把车窗开了一半,风呼呼地吹,母亲看着窗外,时不时拂开扫到脸上的乱发。

连接镇上的高速公路服务区落成了,道路两旁覆上了新的黄泥,栽种了新移植过来的树和灌木,有动车从远处驶过,干净有序。

如果父亲在,一定会兴致勃勃地跟母亲科普新城区的建设,感叹城乡进步,甚至还能准确无误地说出大桥和公路的落成通车时间、耗资多少、领导姓甚名谁。这些都是父亲从报纸上看来的。

世界这么大,他一直渴望去外面走一走,看一看。

到了医院,内心反而平静了些,或许因为我知道父亲就在门的那头。

今天要做术后的CT复查,能短暂地见到父亲。我和母亲片刻也不敢离开,ICU的门偶尔会打开,带着消毒水味的冷气飘出,我感觉离父亲又近了。

推车出来了,父亲头上包着层叠的纱布,口中含着氧气管,脸部肿胀,裸露出来的皮肤苍白冰凉。我什么声音都发不出来,唯有捂着嘴流泪。

做CT只有10分钟不到,父亲又被推回了ICU。往回走时,我见到父亲的几名老同学站在电梯口,朝这边张望。他们送来了一个信封,信封上写着“84届文科班”,里面是一张捐款明细。

父亲的30多名高中同学得知他的病情后,捐款5万7千多元。父亲是当年村里两名考上县城重点高中的学生之一,他的这些老同学毕业后大多有都有体面的工作和生活。父亲与他们几十年未见,还是前几年因为同学会才又重新联系上,建了微信群。

群里聊得热络,父亲常在忙碌的间隙捧着手机看,然后乐呵呵地和我们讲,说要请同学们来店里吃饭,让母亲多备些家里鸡鸭生的蛋,自己晒的酱油鸡、甘蔗,还有熏的鱼,城里来的同学会喜欢这些。

父亲一生孤独,所有的热血与精力都倾注在了这个家、这个店里,这群同学是他为数不多的属于他自己的珍贵记忆。此刻他们雪中送炭,我不知该如何表示感激,也不知父亲若能知晓,该是如何的高兴。

到下午的探视时间,我进了ICU。

双手消毒,套上医用防护服,戴上口罩,我快步走向走廊的尽头。早上做CT时只是匆忙一瞥,此时父亲静静躺着,毫无知觉地沉睡。

第一眼我差点没有认出父亲。数不清的管子塞在他的口中,插进他的鼻中,缠绕在他身上,我听见呼吸机呼呼的声响,心电监护仪滴滴的声响,这里静得连空气的波动声都被无限放大,我却听不见父亲的呼吸声。

“爸爸……”我开口唤他,又哽咽了,只能不断地重复这个称呼。我胡乱地说着,不停伸手抹去滚落的眼泪。我告诉他,他的同学们来看他了,等他醒了,还要参加同学群里组织的聚会。

父亲的脸上有了花白的胡茬,锁骨处全是抢救时留下的青紫淤痕,双脚光裸着,能清晰地看到脚底板厚厚的老茧。

他前段时间一直在说,脚痛已经到了轻轻用手触碰都难以忍受的地步,但他仍在客人的催促声中奔走着。现在他终于能停下来歇会儿了。

6

父亲在ICU里住了28天。我带着CT片子去了几家不同的医院,托熟人介绍脑科专家帮忙诊断分析,得到的结论基本一致:病情太重,大概率会是“醒状昏迷”——也就是植物人状态,康复过程很漫长,苏醒属于奇迹。

父亲病发后的头两个星期,我一直有一种错觉,觉得父亲就在身边不远处。这种感觉回家后尤甚,求而不得的巨大落差感,令我惧怕回家。

父亲老同学们的捐款,加上亲戚熟人来医院探望时陆续给的2万多元,还有父亲8年前借给姨妈家的2万元终于讨回,这些钱都存到了父亲的医疗卡上,经医保报销后,大约能撑过前3个月。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渐渐从无时无刻的哭泣,到能够平静地一日三餐进食,可以睡着,可以在与人说笑。

但心里的某一块地方,永远地空了。

刚出ICU转到普通病房时,父亲双臂和肚皮上的皮肤大面积溃烂,喉部气切,四肢肌肉萎缩,瘦得只剩一点皮肉挂着。他的双眼偶尔无意识睁开,但大多数时间依然紧闭。

重度昏迷情况下,护理极其重要。每隔2个多小时要翻身拍背,否则极易加重肺部感染,也容易得褥疮。

医院的护工工资一天260元,但我们别无选择,母亲一个人留在医院无力照顾父亲,这个钱咬着牙也得花。医保报销前每日的开销依然高达一两千,进口营养液、抗生素等药品也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单单是护工费和父亲的医药费,每个月就要3万余元。

家里的、店里的水电费都来了缴费通知,一家人的社保和保险费用每月必须定期缴纳,房子买了4年,装修钱还未还清。一项一项的开支费用像雪球一样翻滚而来,令人喘不过气。

但最令我难过的,是曾经那么健谈爱笑的父亲,现在只能像案板上的鱼肉,被脱了衣物,任人翻来翻去地拍背,输液,针扎刺激。每日的食物就是肠内营养液,靠鼻饲通过管道输到胃里。

母亲留守在医院,整夜整夜无法入睡。父亲咳嗽,发烧,血压常在半夜骤然升高,有次甚至高达230,母亲是白天才在电话里告诉我,那种后怕无法言说。

在患者家属群里,我了解到术后3个月内做高压氧治疗促醒的重要性,在征求了父亲主治医师的意见后,将父亲转去了市区内另一家有高压氧舱治疗的三甲医院。

为此,我与母亲爆发了矛盾——母亲迷信,多方求神拜佛后,说是留在之前的医院治疗更好。与母亲争吵时,我看着她日渐消瘦憔悴的模样,通红的眼睛,内心一片悲凉。

我这是在做什么?父亲已经倒下了,我的痛苦是千倍,那母亲的就是万倍。

如果父亲醒着,必然会很难过。

7

转院后,父亲依然反复发烧。即使在昏迷无意识的状态,护士每日来吸痰时,父亲仍无比痛苦,眼睛直直地瞪圆了,布满血丝。医生明确表示,父亲在生命体征仍不稳定的情况下,不能接受高压氧治疗。即使进行治疗,也可能不会有任何效果。

气切状态下的父亲几乎对细菌毫无抵抗力,长期卧床昏迷令他肺部感染加重,痰检验后查出感染了铜绿假单胞菌。为了对付这种病房内的强耐药菌,各种抗生素、消炎药一刻不停地打入父亲的体内,一只手肿了,就换到另一只。

最近父亲睁眼的时间长了,有时看着他,与他说话,就好像他刚刚睡醒一样。只是无论怎么叫他,他都不曾应过。

父亲同病房的两位病友,一位50多岁,因头部撞到三轮车的后视镜镜框上脑内出血,辗转来到这家医院,他的妻子与20多岁的儿子每日守在床前照顾他。三轮车车夫只赔了十几万,剩余的医药费不肯再拿了,打官司也没有多大用处,交通意外无法医保,治疗至今,全部自费。距离他受伤至今已有八九个月,仍处在睁眼昏迷的状态,双手双脚因肌张力高有些变形扭曲。我常看到他的儿子在给他翻身拍背之后,就坐在旁边的小凳子上,低头玩王者荣耀。

另一位病友,38岁,因车祸导致重型颅脑损伤,肇事司机家境困难,分文未赔。他卧床将近1年,也是睁眼昏迷,60多岁的老母亲每日给他翻身拍背,喂饭按摩,日夜不歇。这位年轻人出事前有自己的工厂,有几辆拉货的车,生意做得有声有色。出事后,妻子拒绝手术,放弃治疗,卷走厂里资金,甚至不允许两个尚且年幼的孩子来病房看望爸爸。

常有年轻的律师来病房,问有没有需要打官司的,家属们大多神情漠然,不愿搭腔。“躺在这儿这么久,该打的官司早都打了,再说打了又有什么用,对方说自己赔不出钱,拉他去坐牢了也拿不到钱,有什么用?”

站在走廊,无论何时,总能听到病房里此起彼伏的拍背声。但仔细听去,会发现除了这声音,好像再没其他多余的声响了——住在这里的病人,有老人,有儿童,有青年,他们大多都沉沉睡着,无法开口说话。有的数月,有的数年。

这层楼,大约是医院所有楼层里最沉默,最安静的一层。

距离父亲病发已经两个月,他晾在阳台上的那件黑色短袖,被阳光晒得褪色发白。

下午我回家,拉开店里的卷帘门,一股霉腐味扑面而来。洗好的碗碟蒙着一层灰尘,桌腿上灰黑的斑痕延伸至桌面,用掉一半的抽纸纸巾还歪斜放着。

我打开灯,原本每天摆满菜肴的架子空了,再往里看去,厨房隐没在黑暗里,看不清了。墙壁上的风扇按下开关后,呼呼地吹着大风,我坐了会儿,起身来到店门口,贴上了“店面转让”的纸条。

父亲刚出事时的那个星期,我做了个梦,梦里我看到父亲就坐在店里电视机前的那张桌子前,背对着我坐着。他穿着常穿的蓝色短袖,坐着的时候双手撑在桌子上,微微前倾。我像每天来到店里时那样叫他,他没有回头,电视里大约是在放他喜欢的电视剧,看得太投入了,没有回应我。

醒来后,我恍神了很久,整个人被一种窒息的悲伤淹没。我想到这个梦,以为自己已经慢慢接受现实,但其实并没有。因为不论吃到什么,看到什么,我都在想:要是爸爸在就好了。

我想他醒来,我想他再笑着问我:“阿慧,煮年糕要不要吃啊?”

本文系网易独家约稿,享有独家版权授权,任何第三方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人间有味”系列长期征稿。欢迎大家写下你与某种食物相关的故事,投稿至:thelivings@163.com,一经刊用,将提供千字500-1000的稿酬。
题图:golo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