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喀则雪山上的运输兵

2021-03-25 09:31:56
1.3.D
0人评论

2020年年底,我的同事杨双木看到一条查果拉哨所通水的新闻时,不禁感慨万分:“以前我在西藏当兵的时候想都不敢想呀。”

我问他:“你去过那里?”

杨双木说,他当兵的时候去过查果拉哨所一次,至今回想起来,还印象深刻。

1

1993年12月,高中毕业的杨双木应征入伍。他个子不高,但身体结实,一头自然卷的短发,细细的眼睛里总流露着一丝笑意。

得知自己被分配到西藏日喀则军分区时,生于滇南的杨双木有些兴奋,对他来说,西藏是一个陌生又遥远的地方,可他的父母却有些担忧——杨双木从小衣食不愁,此去肯定要吃些苦头。

出发那天,杨双木穿上崭新的军装,胸戴红花,含泪与父母告别。之后,他们一群新兵坐上了一辆小火车,沿着滇越铁路,慢慢悠悠地摇晃了8个多小时才到达昆明。接着,他们坐火车去成都,再换乘飞机前往拉萨。

透过机窗,杨双木看到下面白茫茫的一片,快到拉萨时,机舱语音播报:“拉萨气温零下18摄氏度。”这个温度超出了杨双木的想象,毕竟在他的老家,气温常年保持在20度以上。

一出机舱,杨双木就领略到了什么叫“刺骨的寒冷”,随后他眼前出现了一片荒凉之景:蓝蓝的天空下,都是高山,上面竟然没有树木,只有大片枯黄的野草。

很快,杨双木就体会到了高原缺氧的不适,短暂休息之后,一行人又坐上了前往日喀则的军用卡车。车厢里有两个氧气罐,大家一路换着吸。

那时去日喀则的路狭窄弯曲,大多数地方只够一辆卡车通行,会车困难,车子偶尔才会停在路边休息。一次休息时,几辆卡车从对面驶来,车厢里传出大喊:“欢迎新兵,欢迎新兵!”也有人喊:“新兵蛋子终于来接替我们啦!”——原来他们都是即将返乡的退伍老兵。

对面的卡车一停稳,那些脸蛋带着高原红、嘴唇皴裂的老兵就立刻跳下车,与新兵们攀谈起来。虽然素昧平生,但他们热情得就像多年不见的老朋友,说起前方营地的艰苦生活,把新兵们吓得一愣一愣的。

聊得正起劲,一个老兵突然走向路旁的一棵高原柳,抱着大树痛哭起来。有人准备去拉,却被他的班长制止了:“让他哭一会儿吧。”

杨双木好奇地问:“为什么他要抱着树哭?”

那位班长看了杨双木一眼,问道:“听说过岗巴营吧?”

杨双木摇摇头,班长说,他们是从岗巴营下来的,那是一个寸草不生的地方,“他已经三年都没有见过树了”。

杨双木的内心顿时受到了极大的震撼,随即又有些担忧:“我们要去的地方,难道比刚刚见到的地方还要荒凉吗?”

到达日喀则营地已是傍晚,一片空旷的草原上,有一排低矮的营房,营房前面的训练场上只铺着一层厚厚的尘土,草都被踩没了。

几个老兵端出一大锅驱寒的姜汤,欢迎新兵的到来,杨双木喝着姜汤,感到温暖。接着,新兵连长和指导员轮番讲话,欢迎仪式就算结束了。

当晚无事,新兵们把床铺铺好、休息。营房简陋,两个班20名士兵住一间房,两排大通铺,中间只有一条窄窄的过道。这里的一切都是冷的,以前在家,杨双木有睡前泡热水脚的习惯,但营地水源稀缺,他不敢奢望。

第一天晚上,疲劳的杨双木入睡困难,“睡觉和受罪一样”。即便如此,这也是最后一个还算舒服的夜晚了。

第二天清晨,嘹亮的起床号按时响起,杨双木和战友们赶紧起床,拿起脸盆冲到蓄水池旁准备洗漱。可是,钢板焊成的蓄水池上已经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几个性子急的新兵拿来撬棍,戳了窟窿才舀起水。

杨双木个子小,被挤在后面,几个高个子兴冲冲地端出水来,在脸上胡乱地抹了两把。毛巾往水里一浸,再拿出来一扭,就变成一条冰绳,脸上的水也迅速结成了冰碴。

杨双木吓了一跳,打消了洗脸的念头,他舀水漱口,可牙还没刷完,口缸里的水就晃出了小冰块。

这一切,都超出了他的想象。

2

为期3个月的“新兵连训练”正式开始。

带新兵的五班长是云南人,长得五大三粗,脸又红又黑,他对这群新兵说的第一句话是:“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不要以为我是老乡就可以套近乎、想偷懒,我是不吃这一套的。”

接下来,新兵们就踩着训练场上厚厚的灰尘开始训练。按理说,内务、齐步、正步、跑步等操练都不算什么,但营地海拔在4000米以上,人动一动就会气喘吁吁。

冬天寒风刺骨,阳光没有温度,军姿一动不动地站1个小时,简直要命。有人站不住,左顾右盼,有人不是这里痒、就是那里痒。五班长严厉,不停地在队伍里走来走去,逮住犯错的就罚做俯卧撑。

罚的次数多了,五班长也生气,一次他像赌气似地说:“你们耐不住也行,哪个敢硬倒一次,我就给他休息一天。”——“硬倒”是倒功中的一种,要求不用手肘支撑,直挺挺地朝前或往后倒下,没有经过训练的人不懂技巧,贸然去做很容易受伤。

新兵们都想休息,可没技术,也没有勇气。大概过了四五天,一个绰号叫“小胖”的新兵顶不住了,站军姿的时候主动提出“我要硬倒”。五班长让他出列,小胖心一横,往前一俯身,“噗通”一声就倒在训练场上,脸重重地磕在地上。

五班长赶紧把小胖扶起来,骂他:“没受过专业训练怎么能随便倒?”看着小胖的样子,五班长心疼,就让他休息3天。

接下来,五班长对大家说了掏心窝子的话:“训练你们,让你们增强体质,是为了你们好。你们要在这里待3年,新兵连结束后,你们有的人还有可能到海拔更高的岗哨去,没有身体,怎么抵得住?”

从此以后,就没人再想着要休息了。

3个月的新兵连生活接近尾声时,杨双木开心又忐忑,因为训练一结束,新兵们就要分配到各个连队去。杨双木希望自己能分到作战连队去,“退伍回去也有吹牛的资本”,可他在训练中的表现勉强算是中等,最后被分到了后勤部的汽车连。

杨双木有些气馁,但还是服从命令。到汽车连报到后,他又被送至汽训队训练。半年之内,他不仅要在这里学会过硬的汽车驾驶技术,还要学习建造温室种蔬菜、搞养殖,如此才能在恶劣的环境下实现自给自足。

时隔多年,杨双木告诉我,他在汽训队最大的“收获”,其实是认识了同班愿意罩着他的老刘。

3

老刘曾是某连队战斗力最强的一个兵,因为想在退伍前学个谋生技能,才转到汽车连。他身高1米8,体态魁梧,脸上杀气腾腾的。不过,他对新兵杨双木很好,有时晚上要进行5公里拉练,杨双木背着枪、包、粮、训练弹,跑了3公里就跑不动了,老刘会帮他背,让杨双木空着手跑。

1994年11月,汽训队训练结束了,汽车连的新兵们归队。当天,炊事班的战友看着他们灰头土脸的样子,马上烧了一大锅水让他们洗头洗澡——这是入伍以来,杨双木第一次有了回家的感觉。

不过,在汽车连的日子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当时,连队里有个绰号叫“红塔山”的老兵,长得虎背熊腰的,很有战斗力。他虽是个热心肠,却喜欢吓唬新兵,以至于很多人都怕他。

一次,杨双木跟着老刘去洗衣服,老刘力气大负责揉搓,杨双木就在水龙头底下漂洗。俩人正忙活着,“红塔山”端着脏衣服走了过来,因为只有一个水龙头,他一脚踢开了杨双木的盆:“让开,新兵蛋子!”

后来,杨双木告诉我:“看那架势,我连跟他动手的勇气都没有。”

一旁的老刘却不愿意了,他摔了手中的衣服,揪住“红塔山”的衣领:“杨双木是我兄弟,你不要吓唬他。”

杨双木以为,汽车连里的两大高手要“较量”一下了。哪知道“红塔山”对老刘客客气气的:“不好意思,我不知道杨双木是你兄弟。”后来,“红塔山”也管杨双木叫“兄弟”。

杨双木这才知道,“红塔山”和老刘原来是一个连的,他知道老刘的厉害。

不久后的一个夜晚,杨双木跟着老刘出去执行任务,晚上在店里吃饭时,一个藏族小孩跑来报信,说院子里有人偷他们的汽油。他俩赶紧跑出去,发现有3个贼把一根管子伸进了军车的油箱里,老刘开始只是把他们拉开,警告了几句,收回汽油,就算完事儿了。没想到,等他俩回到店里后,贼们竟然带来二三十个人,手里还拿着刀、棍。

老刘把众人劝到院子外,递了一根撬棍给杨双木,让他看好车,别让这些人砸了玻璃。之后,老刘拿起电筒把那些人引离车子,到了一盏昏暗的路灯下。

老刘被围了起来,他在圈内转着身子,不时和那些人说着什么。突然,两个拿着棍子的人一前一后冲上去,给了老刘两下,老刘拿着电筒巧妙还击,没打着拿棍子的人,反倒有五六个拿刀的人被他放倒。其他人一看这场面,全吓跑了。

这种场面,杨双木还是第一次见,他热血沸腾,想要变成和老刘一样的兵。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一有时间就缠着老刘,让他教自己“武功”。

老刘说:“不是我不教你,只是你这小身板不行。你好好搞运输,也是做贡献嘛。”

4

一场罕见的大雪从1994年年底一直下到了1995年年初。雪灾导致不少牧民和牛羊被困住,部队立即前往救灾,杨双木很快就感受到了运输兵存在的价值了。

当时,他和师父老黄负责运输青稞和青稞杆去拉孜。拉孜离驻地不远,除了路况不太好之外,没什么致命的危险,老黄说:“冬天,特别是下大雪的时候出车很危险,我们这次算是运气好的。”

老黄是云南昭通人,在日喀则当运输兵已经八九年了,出发前他让杨双木盘好防滑链,接着二人便冒着风雪开拔。当他们把救灾物资送到拉孜县政府,开始分发的时候,杨双木感到很光荣。

雪灾依然很严重,汽车连出动了好多次,等救灾结束,大家就分享自己的出车经历。一个战友说,自己和师父负责去吉隆沟救灾,车队有十多辆车,由连长带队。要知道,去吉隆沟的路是最危险的运输路线之一,途中要经过一处“老虎嘴”——那是一段在悬崖上抠出来的路,六轮卡车转弯的时候,有一只后轮是悬空的。

这位战友在师父指导下小心翼翼地过了“老虎嘴”,却在一段路上打急了方向盘,发生侧翻,差点连车带人坠入悬崖。幸好是一支车队出动,其他人马上展开救援,他不禁后怕:“如果只有我和师父,那就‘报销’在路上啦!”

过程万分惊险,但这位战友讲起来,言语中却充满骄傲。杨双木羡慕万分,他希望自己哪天也能去会会“老虎嘴”。

1995年5月,天气变暖,山上的雪开始融化,杨双木终于迎来自己运输兵生涯的第一次惊险之行。

那天晚上,排长安排杨双木跟着师父老黄去查果拉哨所送货,他对杨双木说:“好好体验一下,你们要去的查果拉哨所很考人,你要用心学些东西回来。”

第二天早晨,杨双木早早被师父叫醒,俩人装好一车新鲜的肉和蔬菜,师父又交给杨双木一袋信件,叮嘱道:“这些信要收好,比命还重要。”

这次出车,他们的目的地其实不止查古拉哨所,还有岗巴营和亚东的驻地。“岗巴”在藏语中为雪山附近之意,营地正位于喜马拉雅山中段北麓,平均海拔在4700米以上。“岗巴营”这个名字让杨双木记忆犹新,他想起自己刚来西藏时,在路上遇到的那个抱着大树哭的老兵。

终于可以亲眼看看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了,杨双木兴奋不已,更让他高兴的是,这次师父交出了方向盘,让他来开车。去岗巴营的路要跑一个白天,车子沿着一条曲折的土路颠簸爬行,有的路段被融雪浸润,变得泥泞不堪,这是杨双木见过最难走的路了。可师父却说:“有路就不错了,这算是好的啦。”

这条路要穿越无人区,师父告诉杨双木,在无人区开车很危险,有许多需要注意的事项:“第一条就是不能随便停车,更不能离开车。”他说这里氧气稀薄,车停下万一发动不起来,又没有通讯工具,连求救都求不了,如果再遇上野生动物,就更危险了。

好不容易才到了岗巴营,营部坐落在一片戈壁滩上,周围寸草不生,真的看不见一棵树。

卸下物资和信件后,杨双木和一个老兵攀谈起来,老兵说,许多年前岗巴营种活过一棵树,战士们激动得很,不过那棵树后来也死了。“你们要去的查果拉哨所,比这里还要老火(方言,艰难)”。

次日早上9点,他们继续上路,不过到了下午,师父就不让杨双木碰车了——大雪封山后,去查果拉哨所的路若隐若现,驾驶员得凭记忆和经验走。

除了他俩,茫茫的戈壁滩上似乎再也没有生命的气息,只有卡车引擎发出孤独的轰鸣。杨双木从未见过这样的景象,当他看到牦牛和藏羚羊的骨架,便请求师父停一停,他想捡个羊角回来。

“昨天跟你讲的又忘记了吗?”师父斩钉截铁地说,“坚决不能停车,就算有块金子在那里也不能停。”

路上,他们也偶尔会路过雪水滋养的零星草甸,看似生机勃勃,底下却掩藏着危险。几次路过草甸时,杨双木明显感觉到车身歪了,这时师父就拼命加油门,解释道:“这种时候更不能停车,可能一停下来,轮子就陷进去了,我们就危险啦。”

在杨双木的印象中,最危险的地方是雪山下的一条河。河面虽不宽,但由于春末雪水的汇入,水流变得十分湍急。师父沿着河岸往下游开了一截,来到一个豁口处,没等杨双木反应过来,他把档位减到二档,加了一脚油门,车子就一头扎进了激流。

车轮陷入了泥沙,速度瞬间降了下来,引擎轰鸣声中,车艰难地在水里挣扎。水漫进了驾驶室,师父还死死地踩着油门,杨双木紧张得坐立不安,几分钟后,卡车终于爬到岸上,他才深深舒了一口气。

杨双木回忆道:“感觉像捡回了一条小命。”

在路上,每遇到一个难处,师父都要跟杨双木讲技术要领、分享经验。他语重心长地说,想要在这地方开车,没有经验是不行的,“我都是跟着师父跑了许多趟,才敢自己跑,特别是我们跑的这条线,是最危险的线路之一,不跑个十趟八趟那是不行的”。

过了河不久,就可以远远地看到山顶附近的查果拉哨所的营房了。一些战士早就爬上了房顶,朝着卡车挥手了。

这些驻守在哨所的官兵担负着珠峰地区的边防保卫工作,并执行扎果拉、控扬米和西西拉三大山口的巡逻任务。这些山口的海拔都在5500 米以上,他们巡逻途中要爬雪山、蹚冰河、越险滩,很不容易。

老黄感叹道:“苦啊!他们已经大半年都没见过外人了,从去年大雪封山到现在,我们是他们今年的第一批客人。”

5

从山脚到哨所的那段路异常艰难,汽车全程用一档都熄火好几回。个把小时后,他们终于到达营房,战士们激动得将两人团团包围,不远处站岗的两名战士虽然也高兴,但依然一动不动。

查果拉哨所是全军最高、最艰苦的边关哨所之一,海拔5300米,年平均气温在零下10摄氏度以下。一个排的战士驻扎在这里,领队的是一名副连长,老黄与他们是老相熟,不停地打招呼,杨双木想说话,却发现说不出来——这里氧气含量太低,一般人受不了。

战士们让杨双木坐下缓缓,过了十来分钟,杨双木才感觉自己缓过劲来。他爬到车上把信拿下来,开始分发,每喊到一个名字,就有一个战士上前来领。有人领到了十来封信,还有的读着读着就哭了起来。

接下来,大家就要从车上卸蔬菜和鲜肉了。副连长提前告诉战士们,不能私自拿了吃,“这是我们接下来一个月的蔬菜”。

杨双木打开车门,从车上搬蔬菜递给司务长,司务长伸手过来接,杨双木大吃一惊——那是一双长满冻疮且到处开裂的手,皮肤褶皱发黑,连指甲缝也是黑的。杨双木又抬头看他的脸,发现那张脸红得发紫,嘴唇发青,耳朵上都是冻疮……泪水在杨双木的眼睛里打转,他急忙转身搬蔬菜遮挡。

洋芋、胡萝卜、青椒和黄瓜,这些在老家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东西,在这里却成为稀缺品。大雪封山的时候,汽车进不来,补给跟不上,战士们只能靠仓库里的罐头、干粮储备过日子,他们已经几个月都没见新鲜蔬菜了。

绿色的黄瓜让人垂涎欲滴,帮忙卸货的两个战士忍不住抓了一根塞进嘴里,其他战士也跟着吃了起来,副连长虽然提前交代过,但此时也不忍阻止,就让他们吃完了一筐黄瓜。

那天吃晚饭的时候,副连长端来两碗青椒肉丝面招待老黄和杨双木:“这是我们能给的最高规格待遇了,就是团长来,也就吃这个”。

晚上,杨双木和老黄住下,班里的一个战士给他们端了两盆热乎乎的洗脚水。师徒俩一边泡脚一边与班里的战士聊天,老黄问:“你们怎么不泡呢?”班长笑笑说:“我们不泡了。”

在师父的再三追问下,班长才说这两盆水是他们节省下来的,为了招待客人,他们班今晚不洗漱。杨双木这才知道,查果拉哨所用的水来自5公里之外的一条小水沟。每天,12个人背着桶下山去取水,回来后分6桶给炊事班,剩下的6桶留着生活用。

杨双木心里过意不去,但那位班长却很乐观:“你们来了,我们高兴还来不及呢,用一盆水算什么?”他打趣说战士们编了一个顺口溜形容这个地方: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白天兵看兵,夜里数星星。“所以每年5月,我们都盼望着你们的运输车来呀。”

杨双木好奇他们如何打发执行任务之外的闲暇时间,班长说:“搞搞训练嘛,去年封山前还有几本武侠小说看,大家轮流翻着翻着就翻成许多小本,后来翻着翻着,一页都不见了。”

那天晚上,杨双木和战士们一直聊到凌晨2点多,大家虽然来自五湖四海,但亲密得就像一家人。第二天早上9点多,杨双木依依不舍地和查果拉哨所的官兵们敬礼告别,跟着师父前往此行的最后一站——亚东。

亚东是个好地方,有“西藏江南”之称,部队驻地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亚东沟,那里海拔2800米,不需要送蔬菜,只要送信件就好了。

从查果拉哨所5300多米的海拔急转到2800多米的地方去,注定了这条路的艰险。车已卸空,老黄就让杨双木开车,锻炼一下胆量。

车子在悬崖边缓慢行驶,咫尺之外便是万丈深渊,杨双木紧握方向盘,眼睛紧盯着前方,根本不敢往旁边看,不多久手心里就全是汗。不知开了多久,车子来到一个峡谷的上方,要从这座山到那座山去,就必须通过一座桥。

说是“桥”,其实是4根粗壮的木头,2根木头为一组,刚好容得下车轮通过。

“不怕,开过去。”老黄说。

杨双木硬着头皮撵上木头,缓缓的前进,到了半中央,车底传来“咔嚓”一声,老黄大喊:“加油门!”杨双木赶紧照做,迅速冲到对面,车停下来,师徒下车查看,发现一根断裂的木头已经坠入深谷,峡谷之上只剩下3根木头了。

杨双木吓得腿都软了,老黄擦了擦头上的汗,说:“今天这条老命差点就跟你交代在这里了,接下来的路还是我开吧。”

弯急坡陡的盘山公路只容得下一辆车通行,车子到达亚东沟已是下午。杨双木记得,自己有个叫罗晋的老乡被分配在这里,于是十分期待这次见面。

罗晋性格开朗,爱耍嘴皮子,由于体能不突出,来到亚东就被连队长派去搞后勤。罗晋对亚东沟非常满意,养猪放羊照样高兴,见到杨双木,他就嚷嚷着要带他和老黄去爬山,挖野生三七。

3人爬上了驻地前的一座山,罗晋骄傲地介绍:“这是野生石斛、那是野生三七……山里有数不清的好东西。”走着走着,罗晋突然脸色一变说:“不好!有敌情!”

杨双木和师父吓了一跳,罗晋笑着指着地上的一堆粪便说:“我说的‘敌情’是这个熊粪,还是新鲜的,我们要小心熊出来。”

听说有熊在附近,杨双木和老黄顿时没了游玩的心思,罗晋意犹未尽,下山的时候,他说这里野生动物多得很,去年一只黑熊为了吃饱好冬眠,还跑到他们的厨房来搞吃的。

杨双木看得出来,罗晋在这里生活得很滋润。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做着自己想做的事。

6

此后,杨双木一直跟着师父,开车拉着物资、信件在各个驻地之间东奔西跑。车穿过茫茫草海,跨过危险重重的无人区,杨双木看到了美丽的晚霞,也经历了风雪的洗礼,这个青涩的小伙子和来自大江南北的战友打交道。渐渐地,他感觉自己长大了。

1995年年底,杨双木终于可以独自开车执行任务了,但也仅限于去一些路况相对较好的地方。在路上,他依然会遇到危险,却也在危险中积攒着属于自己的经验。比如:太阳偏西的时候在草原上开车会让人产生错觉。

一个傍晚,杨双木开车去送物资,夕阳有些刺眼,让他产生了一种“路都是平坦的”错觉。车上了一个坡,路突然拐了个弯,杨双木反应过来,急忙打方向盘,车身一甩,差点就翻下了斜坡。

杨双木吓出了一身冷汗,从此以后,无论去哪里都变得小心翼翼的。

1995年底,汽车连里的一些老兵要走了。老刘也在其中。

早在一个月之前,离别的气氛就在连队里弥漫着,到了真正分别的那天,杨双木依依不舍地看着老刘和其他战友们爬上卡车,他的眼泪再也忍不住,号啕大哭起来。哭声好像会传染,流泪的人越来越多,老兵们哭得更狠,谁也不知道这一别之后,余生还能否再见。

送走老兵,新兵还没来,原来10个人的宿舍就只剩下杨双木自己了,他心里空落落的。每晚,他都会想到老刘揪住“红塔山”衣领警告他的样子;会想到“陕西”跟炊事班套近乎,死磨硬泡搞来面粉做面食,给大家改善伙食;会想到医务兵“四川”拿酒精灯和罐头盒偷偷煮火锅;会想到仗义的“河南”请新兵吃饭,从来不让他们付钱……

他身上盖着的羊毛毡是“河南”送的,以前,“河南”在艰苦的哨所当过哨兵,得过一床羊毛毡,但他没有选择带走。

送走老兵后,杨双木也敢说自己是老兵了。后面的日子,他可以跟连队请假出去逛街、到别的连队看老乡。

到了1996年年底,老兵杨双木也退伍了。可他一心想去挑战的“老虎嘴”由于种种原因没能成行,这也成为他汽车兵生涯中最大的遗憾。

回到家乡,杨双木开始找工作,刚好某单位有一个驾驶员的岗位空缺。领导问他愿不愿意干,杨双木说:“我不想再做驾驶员了,宁愿干点力气活。”

(文中人名均为化名)

本文系网易文创人间工作室独家约稿,并享有独家版权。
投稿给“人间-非虚构”写作平台,可致信:thelivings@vip.163.com,稿件一经刊用,将根据文章质量,提供单篇不少于3000元的稿酬。
投稿文章需保证内容及全部内容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人物关系、事件经过、细节发展等所有元素)的真实性,保证作品不存在任何虚构内容。
其它合作、建议、故事线索,欢迎于微信后台(或邮件)联系我们。
题图:VCG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