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小民 |有钱没钱都有刚需,买学区房只为活得安心

2016-10-26 21:17:34
6.10.D
0人评论

《大国小民》第489

“人间-大国小民”栏目,每周日至周四晚准时更新。


1

“今天是9月6号,上午早早醒来,我下意识地打开手机看日子,内心默念:“今天是个好日子”,念完内心安定了很多。才发觉原来尽管自诩受到过高等教育,在紧张不安的时刻,第一时间寻求的却是我曾深不以为然、斥之为迷信的方式。

下午要去见业主,没有特殊情况的话晚上就要签购房合同,这个决定或许要搭上后面几十年的生活,我也不知道这个决定是否正确。早上起来,我按部就班地洗漱、做早饭,每一个步骤都比之前要稳重和缓慢,试图通过这种仪式化的行为确保今天一切顺利,没有坐地涨价,没有意外纠纷。”

这是我当天上午写的两段日记。当天下午四点半,经过六个多小时的谈判、确认细节、修改条款,终于在22:35三方签完了合同。结束之后,我和老公在路边小店分吃了一碗麻辣烫以示庆祝。

现在,经过购房资格申请、网签、面签重重关卡,购房贷款已经批复下来,等新的身份证办下来,就等着缴税过户了。从此之后,我和老公将正式成为房奴。

我们的房子是个开间,不到30平米,在北京西南二环边上,交通便利,还是一所不错的学区房。总价260万,加上税、中介服务费和杂七杂八办手续的费用,累计270万。如果单靠我的工资,需要不吃不喝工作135个月,也就是11.3年才够。

这房子两个人紧紧巴巴勉强可以住,但是婆婆每年都要来住三四个月,加上准备要孩子,肯定是住不了的。对于双方父母来说,我们的选择无法理解,更无法接受——花将近三百万买一栋不能住的房子,意义何在?

爸爸在视频的那头不断提出这样的质疑,我因被戳中了痛处而失控:“你就只会说,为什么,为什么,你说为什么,我难道不想买大的吗,我买的起吗?我们自己攒钱自己借钱,你们谁都帮不上忙,你说什么说。”父亲脸色暗淡下去。看着微信视频里他走出门的沉默背影,我心里像扎进去一根刺,后悔、心痛。

为什么要买这样的房子?答案很简单,因为我们只买得起这样的房子。即便是这样,也是东拼西凑、背负了高额债务才买下的。270万中,购房贷款批下来155万,其余115万都需要现金支付。两个人手头上只有26万,信用贷款申请了29.9万,其余59万都需要借。我们共有30万的公积金,拿到房本之后才能办手续申领,这个短暂中转即可。最终首付里要欠银行29.9万,欠亲戚朋友29万。

一旦办完手续,我们每个月信用贷款要还6千,购房贷款7千,租房子支出5500(如果房租增加,支出也会随之增加),买的房子租出去,租金和每个月的公积金可以覆盖购房贷款,那么每个月信用卡款和租房累计11500元将会是固定支出。而我们两个人的工资,平均每个月拿到手27000,这样可支配收入为15500元,再扣除保险费、通讯费、交通费、生活费、日常交际、学习费用等之后所剩无几。也就是说,在还信用贷款的前五年,如果工资收入不增加,我们俩几乎攒不下钱。年终奖两个人保底可以拿到10万左右,多则15万,可以逐年去还欠亲友的29万。而一旦有了孩子,每个月的支出又会急剧增加,日子可能更紧巴。 

当然,还有别的选择,同样的总额,可以在偏远的地方,比如大兴、亦庄或者回龙观,买单价没那么高、六七十平的房子,虽不是学区房,但两代人住足够了。

但这个选择,在最开始就被我们否定了。

2

关于“要不要买房,为什么要买房”这个问题,我和老公想了不止一年。尽管现在已经买了房子,依然无法确信自己的决定是对的。

从开始恋爱到现在的三年多时间里,我们原本不打算买房。这并不是说没有买房的需求。我处在金融行业,身边的人经济状况都不错。同事朋友只要结婚,几乎没有不买房的。或者说,只要结婚,几乎没有不在婚前就买好房的。男方全出也好,双方一起出钱也罢,总归没有房子就结婚,这样的事情在我的人际圈子里很少见。

虚荣心也好、实际生活的需求也罢,父母的期望也好、抵抗通胀压力也好,买房子的想法我一直是有的。

之所以不打算买房,原因就是一个:买不起。


既然买不起,想再多都没用。当然,我安慰自己的理由不会只有这一个。一旦买房做了房奴,每个月都要为银行打工,在事业上就不敢轻易变动,会追求稳定;房买得远,通勤时间和精力成本会很高,工作之外的学习和提升受到影响;生活质量会受影响,不敢花钱,不敢随意旅行;再比如,现在还没有孩子,以后有了孩子再买也没关系。即便有了孩子之后不买房,也不会对孩子的生活和未来发展有太多影响。只要营造出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好的习惯,即便没有学区房也是没问题的。

这样的理由,我可以写上几大张——这在心理学上也被称为“自证偏见”,一旦认定某个观点,个体会寻找支持这个观点的事例。人是多么擅长自我安慰啊。

老公从内心反对买房,他认为买房占用太多资金,用于投资理财才是明智的选择。但对我来说,如有可以买房的钱,这些理由都将不会是理由。我虽不认为有房才有家,但是房子对于女人和男人的意义截然不同。

两年多后,我们没有一夜暴富,也没有得到一笔横财或额外资助,甚至因为办婚礼花掉不少积蓄,为什么现在突然决定要买房了呢?

如今想来,是三件事情的发生,让我买房的念头再次冒了出来,并且很疯狂。

3

第一个是5月中旬,一则关于集体户清理工作的通知。

老公没有北京户口,我是单位集体户口,属于金融街片区,无论我是否买房,孩子都可以跟着我申请单位集体户,参加户籍所在地学校的派位——被派到西城最好的学校之一。之前不买房也没有那么焦虑,就是因为单位集体户也可以解决上学问题。

这则通知没有提及但是透露出来的信息是:集体户的政策不稳定,确切来说是在收紧。

那么,买房就不能落集体户。会不会过几年集体户满了,不再接收新的户口而要求必须自己解决呢?或者,集体户只接受员工本人的户口,而不接收孩子的户口呢?再或者,虽然落上了集体户口但不能再跟着派位上学呢?这些政策性的风险,是我无法评估和预防的。

如果我生了孩子,孩子需要落户或该上学的时候,无法上学,而我又一直没有买房子,临时仓促买房,而那时候北京的房价会涨到什么程度?我现在尚且没有能力买,到时候会买得起吗? 

更何况,单位集体户口可以参加六所小学的派位,其中前四所是北京非常好的学校,后面两所则是非常差的学校。金融街片区是很多部委所在地,我所在的企业被派到这四所学校的可能性很小,而派到那两所较差学校的可能性很大。

这样看起来,如果买个一般以上的学区房,未来即便有政策性的风险,户口被迁出或有变动工作的需求,也不会因房子而受限。 

第二个是2016年上半年房价疯狂上涨。

2016年上半年,一线城市的房价直线飙升。上海一则为了买房全家其乐融融去离婚的新闻,让人看了深感荒谬又心酸。因为买房而改变命运,抵抗通胀,抵御生病、灾祸等风险的文章层出不穷。我虽不全信,却也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6年9月中国CPI指数同比上涨了1.9%,其中城市上涨了2.0%。我在国企,工作稳定,收入也算“稳定”,工作六年多,基础工资涨了六百多,加之福利收紧,实际收入跟六年前相比相差不大,六年后、十二年后甚至二十年后也不会有大的涨幅。我老公收入增长虽快,但是否可以跑赢通胀水平不可知,跑赢房价增长的速度更是不可能。现阶段,投资理财的马太效应愈加明显。一般性门槛的理财产品和理财方式收益率不高,远远赶不上房价。

身边的朋友们,早几年咬咬牙买了小房子的,现在都在忙着换大一点的房子。也有朋友在手里只有10万块钱的情况下,买了将近200万的房子,亲戚朋友都借遍了。两年过去了,房子均价涨了两万多,总价涨了100多万,孩子快要出生了,夫妻两人打算到远一点的地方换一个大点的房子,经济上也没有太大负担。

而我如果一直不买,或许一直都会买不起。这样来看,房子成了最好的增值和保值的方式。

更何况,在看病难、看病贵的北京,像我们这种,只靠工资收入的工薪阶层,根本禁不起任何大病和意外风险。

我和老公早早就买了意外和大病险。但我的父母都是农民,农村新农合政策能够覆盖的保险范围很小,很多重大疾病都不在保险范围内。如果他们之中有谁生一场重病,我们就算花掉不过二三十万的所有存款,也不足以覆盖任何一场大病支出。但如果有了房子,我随时可以把房子卖掉,照顾家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房产是我保护家人的方式。 

没有房子,不代表没有家。但是在北京,没有房子,又没有存款,就意味着,我的家在风雨飘摇之中,随时可能因为一股强风、一阵暴雨而坍塌。

第三个,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是8月上旬,申请英国签证被拒签。

英国对我来说是一个情结。就像当年我对北京一样,无正常逻辑,只是神往。度蜜月时因故没有成行。本打算今年国庆节连带休年假去的,所以从七月份就开始准备各种材料申请签证。我畅想着去到每一个我喜欢的地方会发生什么故事,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内心是一种得以圆梦的幸福感。但是,我们被拒签了。

被拒签的原因很多,我无法详细得知。不过我已婚,以家庭名义出行,夫妻两人的所在单位和年收入正常来说不属于会被限制的范围。当然,签证通过与否也凭运气,是否跟没有房子有关,我无从判定。

但是“没有足够的财产证明我可以保证我在英国期间的居住、消费”确实明明白白写在拒签信上。虽然我是护照“白本”(编者注:没有任何出国记录的护照),但是也有同样白本的同事朋友因为有房产而通过签证的情况。我最直接的联想就是没有房产。

这个念头既不理性也不科学,但在拿到拒签信的那一刻,我内心升腾起一股怒火,只有一个念头——如果我要买了房子,或许就不会被拒签,那我就买房看看。

在这一周以后,我就开始看房了。不到20天的时间里就买了这个房子,快得像是买白菜。对此,我也只能说,对于一个长期持有某个想法的女人来说,再多不买房的理由也抵不过希望落空时的怒火引发的偏执。

4

关于买什么样的房子,我们也有很多考虑。

初步评估之下,我们能够接受的首付不能超过100万,这个预算就决定了选择不多。最开始当然是本着既能自住又能照顾到未来小孩上学的想法,初步了解情况之后,就果断放弃了。一般的学区房一平米均价在六、七万左右,还是大户型,如果是小户型,每平米的均价七到十万甚至更高。如果考虑自住,至少要买60平,三四百万、五六百万的房子,首付根本承担不起。 

如果自住,暂时不考虑学区房也勉强可以接受。我安慰自己的理由是,只要周围学校别太烂,应该也不是太大的问题。

孩子0-6岁,家庭教育最重要,我俩多年努力付出,养成了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孩子应该也不会差。在这样的预算范围内,又能够满足自住需求的话,房子均价要四万左右。但放眼北京,亦庄、回龙观这样的地方,条件稍微好一点的小区都已经买不到了。除非买的地方更偏远,但我们不愿意在通勤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如果花费三四个小时浪费在通勤上,时间、精力的消耗巨大。每天到家疲惫不堪,吃完饭就到休息时间了。没有时间精力锻炼、学习和家人相处,这样的日子我与老公都无法接受。于是这个想法也被否定了。

既然不能自住,最好能够顾及到学区。

在北京,公立学校教育质量高的还属西城区。户型小又能够顾及到学区的,可选余地非常小,主要就是我们去看房的那片儿,荣丰2008,天宁寺北里、东里、南里附近。对于学区房,老公持不支持不反对的态度。

他认为,学区的政策变化太大,风险不可控,指望学区增值不可能。但是这个地段处在核心城区,交通便利,即便学区政策调整,这里的房价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动,基本可以实现保值抗通胀的目的。预算有限、定位明确的情况下,加上所有的中介都在不断制造一种“房子再不抢就来不及了”的氛围,很快,房子就定了下来。


9月30号,也就是在我们网签之后不到10天的时间里,北京市政府下发了楼市调控新政《关于促进本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

根据最新条款,购买首套普通自住房的首付款比例不低于35%。且对拥有1套住房的居民家庭,为改善居住条件再次申请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购买普通自住房的,无论有无贷款记录,首付款比例不低于50%。

新政的出台意味着政府已经开始着手楼市限购布局。在经过了疯狂的增长之后,房价开始有所回落。但新政的出台,似乎并没有阻挡人们买房的热潮,大家都坚定地认为,北京的房价即便短期内回落,长期来看也是会涨的,早买总比晚买强。

前几天,有个好朋友在六号线褡裢坡附近的小区刚签了购房合同,47平,270万。

100多万的首付,需要等家里的拆迁款到位后支付。她单身、未婚,工作四年多,一直租房,除了跟人合租的不便外,其他倒也没什么影响。随着身边的朋友们纷纷结婚、买房,北京的房价也是一年年涨个不停,她也逐渐动了买房的念头。

新政出台前,她就已经在看房。新政的出台更是强化了她买房的意愿,“再不买,更不好买了”。至于不是学区房,“对象还没有呢,想不了那么远,先买了再说”。

而另一个朋友,夫妻两人在婚前已经在三环内各买了一套房。现在孩子出生了,考虑买个兼顾学区、居住的大房子。至于新政的影响,除了“占用资金有点多”,也并没有什么其他影响。

看起来,无论有没有钱,有多少钱,房子都是“刚需”——不是“刚”在一定要自己住,而是想在北京活的安心一点,在面对风险的时候更从容一点,面对远高过工资收入水平的通胀速度能够生活的更体面一点。

点击阅读全部文章:大国小民,写老百姓自己的事

投稿给“人间-非虚构”写作平台“大国小民”栏目,可致信:thelivings@163.com,稿件一经刊用,将根据文章质量,提供千字500元-1000元的稿酬。

其它合作、建议、故事线索,欢迎于微信后台(或邮件)联系我们。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